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2年 > 第9期 > 卷首语

到基层打捞最鲜活的民意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8月,本市就城市更新条例草案、节水条例草案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征求立法意见建议工作。各级人大代表进街道、入社区,依托全市347个代表之家、2826个代表联络站,与市民群众面对面,倾听大家怎么想、怎么看。
  城市更新与节水立法,都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大事,也是关乎市民生活品质的实事。好事怎么办好,很多时候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老楼加装电梯意见不统一,楼道乱拉的“飞线”清理难,绿化灌溉用自来水浪费吗……在“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座谈中,基层群众你一言我一语,与各级代表深度互动。原汁原味的建议、真切具体的烦恼,一条一条列入了“问题清单”“经验清单”,最大程度碰撞着社会共识,也擦亮了依法善治的民生底色。
  人大代表来到群众家门口求建议、听意见,在北京已是常态。从“万名代表下基层”,让法治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群众参与、由群众评判;到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代表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代表和百姓之间“连心桥”“议事厅”作用,种种制度上的“微创新”,持续拉近着代表与市民的距离。而很多来自基层的“土方子”,不仅得到了政策、法规的积极回应,更成为破解难题的“金点子”。代表到群众中去,群众到决策中来,法律程序与民意基础兼顾,“百姓盼望的”与“政府要做的”相连,“让群众说话好用、管用”,具象而生动地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北京实践”。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大事小情矛盾症结在哪,置身其中的居民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实践也充分证明,到基层一线去,打捞最真实、最鲜活的民意,基层治理才有源头活水。北京有着2100多万常住人口,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对城市未来有想法、有期待。随着北京进入城市更新的升级阶段,与市民群众多对话多沟通,本身就是一个集思广益、寻找共识的过程。基层群众发声渠道越多,各式“吐槽”越能得到有序表达,城市运转的堵点、痛点就越早“被看到”,城市治理的脉络会越发清晰,从而形成“问需于民—施治为民—造福于民”的闭环。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始终抱持人民情感、人民立场,与群众时刻保持同频共振,政策制定必将更加科学合理,城市发展的步伐也将更加稳健。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