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1期 > 研究与探索

汇聚各方智慧 助力“十四五”规划编制——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问题专题调研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为服务好首都发展的工作大局,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2020年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要坚持目标要求和问题导向。对标十九大提出的中长期目标要求、城市发展总体目标,聚焦“十四五”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领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着眼首都发展实际,紧抓当前阶段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谋划破解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深层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二是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全面评估“十三五”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听取市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十三五”规划实施和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在摸清底数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扎实开展调研,深入研究发展规律,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重大问题和矛盾症结,研究提出对策措施。

  三是要突出城市战略定位。准确把握本市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的阶段性特征,立足首都实际,注重京津冀协同,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做法,突出全球视野,在更大的空间配置资源,谋划发展。

  四是要增强规划刚性约束。在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同时,突出规划的刚性约束力,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使规划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

  4月至9月,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按照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紧工作,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了26项专题调研报告,对相关领域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为编制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财政经济办公室、预算工作委员会

  ①关于“市‘十四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建议坚持北京作为“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新思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率先推进高质量发展,设立相关指标要突出对新要素、新动能的体现,对新内容、新产业的体现。

  ②关于“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建议以政策推动构建高精尖产业所需的多层次资本平台,全力打造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北京市科技服务业,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高精尖产业孵化运营平台,“三城一区”的高精尖产业布局需要着力构建高精尖企业梯次。

  ③关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优化首都金融资源的空间布局,打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生态体系,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④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建设高精尖产业成果转化承接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用地的增容提质,打造高水平的营商环境,配套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⑤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建议编制三地产业规划和产业地图,探索利益共享机制,精准补齐产业链缺链环节,推动成果跨区域转移应用。

  ⑥关于“公共财政发展”,建议强化财源体系建设,增强财政发展保障能力,由数量转向质量,科学设置财政发展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支出效益,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财政防风险能力。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办公室

  ①关于“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议要充分挖掘中央级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潜力,开创部市协同推进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强化中关村创新平台的品牌效应,打造主平台引领主阵地、主阵地支撑主平台、“三城一区”协同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推进区域协同和开放创新,推动创新要素沿轴向聚集,合理布局应用场景建设,在京津冀更大范围内延伸和优化产业链,增强对区域协同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②关于“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议建立健全大文化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符合全国文化中心功能价值定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有引领、有影响力的系列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依法加快推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③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建议要依托首都深厚的文脉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集聚优势,不断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探索社区文化空间运营与文旅行业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北京市文博保护单位地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好革命旧址和历史名人故居的教育和宣传作用。

  ④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议聚焦教育资源不均衡、学前教育学位不足、中小学校餐质量提升等短板问题,在坚持普惠、公平、均衡原则的基础上,兼顾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加快教育资源均衡化改革步伐,优化学前教育供给结构,提升中小学校餐质量和营养均衡整体水平;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质量,强化教育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互促。

  ⑤关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议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健全首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基层卫生体系,进一步明确分级诊疗制度,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均衡性及公平性进一步改善。

  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

  ①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建议切实抓好两个“关键小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优化处理能力,实现垃圾的分类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推进禁限塑措施,推行净菜上市;持之以恒做好精准宣传和居民动员工作,促进习惯养成,让垃圾分类在首善之区成为新时尚;扎实推进物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高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管理覆盖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尽快破题。

  ②关于“静态交通建设”,建议定期开展《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及相关政策评估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改善医院、学校周边停车设施,建设停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加大对路侧、胡同违法停车、停车不入位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议将名城保护与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质等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处理好保护规划与城市总规、核心区控规以及其他规划的衔接关系,丰富完善三山五园地区和三条文化带保护内涵,研究完善跨区域的保护协调机制,完善细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机制,总结完善申请式腾退等成熟经验做法,避免“建设性破坏”现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推动形成保护合力。

  ④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建议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综合补偿和监测评估等制度,适时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相关立法。

  ⑤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建议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确定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落实各层级、各部门监管责任,从源头上控制,严防各类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建设用地要做好详查、评估,受污染地块要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健全完善监测网络,整合专项监测数据,将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一张图”汇总。

  ⑥关于“住房租赁管理”,建议明确我市住房租赁行业范畴和发展定位,增加对住房租赁经营、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租赁型职工宿舍等租赁新业态的规划要求,探索宅基地上住房的出租规范和安全标准,形成配套的设计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和租赁行为的规范管控,兼顾现有的“以房管人”“人房共管”等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市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完善日租短租管理机制,治理“黑中介”和违规“群租”乱象。

  农村办公室

  关于“乡村振兴”,建议结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综合施策,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和弱项,有针对性地促进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设施农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破解“农地农用”“农地能用”和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之间的瓶颈和矛盾,加快研究点状供地的实现路径和相关政策,注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引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总部等项目向生态涵养区的集中建设区疏解,在“做美大京郊、做精小农业”上下功夫。

  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办公室

  ①关于“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建议充分利用首都地位带来的国际交往机会和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分工,深化拓展友城交往,加强“类海外”环境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就医、就业、子女就学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化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医疗服务,在提供国际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以及新建国际医院开展国际医疗试点,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国际学校建设,优化国际学校布局,制定并实施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促进条例及配套规章制度,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②关于“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议制定《自由贸易区管理条例》等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开放平台建设;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进一步推动由过去的试点式、局部的制度创新向系统化、整体化制度设计转变,力争在开放格局、开放模式、开放环境、开放机制四个方面形成示范;在全市范围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探索关键领域对外开放及跨境数据流动等新模式新业态,引领带动京津冀在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的政策联动创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

  ①关于“志愿服务促进工作”,建议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文明办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全社会促进志愿服务的合力,突出首都志愿服务特色,在发挥“志愿北京”信息平台作用、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等方面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②关于“加强街道、村居委会基层治理工作”,建议建立向基层赋能的配套机制,明确街道与职能部门履职界限,明确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的机制,明确居民委员会与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制度,结合调整全市村居“两委”换届时间有关工作,进一步完善首都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和优化基层治理能力,及时总结疫情防控成功经验,切实发挥街道、村居委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前沿优势,增强基层治理统筹协调能力。

  ③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本市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区居家领域医养康养服务,发展特色老龄产业,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深化京津冀老龄事业协同发展,促进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津冀地区;研究出台失能评估、需求评估以及服务内容等相关政策标准;强化政策支撑和资源统筹,为在全市范围推开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做好准备。

  ④关于“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建议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方面的普法宣传力度,抓好普法责任制落实,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通线上线下,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建立相应层级的未成年人保护综合反应平台,建议试点少年家事法院。

  ⑤关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议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的分级响应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本市特点的、立体化的突发事件分级指挥体系,建立健全与驻京中央单位、军队、武警、公安消防的突发事件应对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基层治理和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回应超大型城市治理需求,突出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

  ⑥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建议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健全安全风险管控机制, 完善危险化学品集中管理体系,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