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12期 > 特别报道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 增强首都经济新动能新活力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11月25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提出了意见建议。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情况

  为协助常委会做好审议工作,在常委会主管领导带领下,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专项工作调研组。调研组先后组织召开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市经信局、科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交通委、商务局等8个政府部门专题工作情况汇报;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京移动、北京百度网讯科技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15个信息科技领域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开展实地调研,到中关村朝阳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怀柔科学城、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管理平台、市自来水集团等进行考察,深入了解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情况。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普惠、创新、安全发展。2021年1月至9月新基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8亿元,同比增长31.4%,占全市投资比重9.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4个百分点。开展国家级试点示范20个,制修订地方标准25项,新申请专利2483项,新孵化独角兽企业16家、“专精特新”企业99家,有力支撑了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本市新基建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更加突出。

  到2022年,本市将基本建成具备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征,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活力、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形成强有力支撑。

  委员代表高度关注应用情况

  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挥“五子”联动优势,加快布局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进一步推广数字技术在城市建设和民生领域应用示范。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任务进展符合进度安排,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奠定了较好基础。市政府认真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客观分析了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标准体系、算力设施、市场应用、资金空间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各项措施是符合实际的。

  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政府与市场、规则与竞争等方面的关系,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坚持集约高效、经济适用、低碳绿色、安全可控,持续拓展前沿科技应用场景,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审议中,委员和代表们提出,本市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整体统筹协调性不足,部分领域规划布局和集约化建设还不完善。全市在算力中心、车联网等领域,建设布局还不够细化,相应的能耗指标配给机制有待完善。有些政府信息化项目重复投资,部分公共场所监控摄像头过多,存在资源浪费。

  二是市场参与度不高,投融资方式缺少机制创新和制度供给。缺乏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政策措施。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与后期运营、维护出现脱节。

  三是基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尚未有效形成。新型基础设施向社会扩大开放应用的机制还不完善,部分创新平台、科学设施的应用效果不明显,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尚未形成,还缺乏具有粘性的产业生态系统。一些技术创新由于缺少应用场景,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足。

  进一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建议

  委员和代表们建议,进一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战略布局,既有前瞻性又保持战略定力,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促进首都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增强首都经济发展的后劲。

  第一,加强整体统筹和规划引领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意义,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两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锻长板,补短板,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是建立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系统推进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减少重复建设。抓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与能耗总量、增量之间的整体统筹。

  三是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年度工作任务。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立足北京实际,进一步明确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年度重点任务和项目,全面系统谋划建设的重点和次序,有序推动项目建设。

  第二,完善投资建设机制,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一是精准细分本市新型基础设施的行业和领域,加快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的项目清单。在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的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有效发挥政府的统筹和带动作用,增强政府投资的主导功能,加强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和预算公开;在有良好投资回报的领域,大力提升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

  二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行各环节市区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区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三是在项目建设阶段综合考虑运营、管理、维护等相关费用,优化应用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防止出现“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

  四是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市场开发程度,“小步快走”稳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适度超前,但要防止资源浪费。

  第三,加强与产业化应用协调推进,不断丰富应用场景

  一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通过“以新带旧”的方式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构建标准兼容、协同融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统筹政策、机制、资金等要素,有序推动应用场景开放供给,以应用牵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促进应用场景创新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应用提供更多“高含金量”场景条件,更好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加强创新驱动,聚焦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互联网+”教育、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行业领域,不断拓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场景,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完善标准规范,强化可信安全

  一是支持和鼓励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的互通、融合,防止因标准不统一而造成新的“信息孤岛”。

  二是加强可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用可信技术构筑网络安全防线,构建主动免疫、自主可控的新型基础设施防御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安全态势感知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推进新兴技术与传统安全防护技术融合应用,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数据安全监管,创新监管模式,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