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12期 > 特别报道

精准务实高效 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21年4月16日通过,自6月5日起施行。为推动条例尽快落地,市人大常委会在条例实施后随即开展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副主任侯君舒任副组长,检查组成员包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专委会委员及市人大代表共33人。

  6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主持召开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听取了市发展改革委等6个政府部门和门头沟区政府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市政府主管领导对条例实施提出明确要求。会议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突出检查重点,推动条例落地落实;加强统筹协调,务求检查实效。同时委托7个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执法检查,提高了监督实效。

  执法检查“快”“准”“实”

  立足于条例刚刚审议通过的现实,执法检查组在制定执法检查工作方案时,明确将法规宣传普及、配套政策文件制定、法规贯彻实施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任务。7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分别带队到生态涵养区各区,深入村庄、矿山、林场、科技园区、冬奥场馆等进行实地检查,广泛听取了乡村干部、企业代表和村民的意见建议,督促条例贯彻落实。

  7月15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带领执法检查组到怀柔区开展条例执法检查,在桥梓镇前辛庄村北京林业大学怀柔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园区,听取了关于园区发展建设情况汇报,查看园艺园、百草园、蜜蜂园种植情况,了解绿色产业发展、村民就业增收等情况。在渤海镇六渡河村,察看村内环境整治提升、污水处理、精品民宿建设等情况。

  7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清带队到平谷区熊儿寨乡南岔村,检查老杂散劣果树及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在峪口镇西营村,调研未来果园的大桃新品种、栽培新模式情况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在中关村农业科技园、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调研农科创建和现代种业发展情况。

  7月2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飞进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检查了堂上村对统筹红色教育和发展乡村民宿特色产品开发等情况。在青龙湖镇,实地查看青龙湖森林公园整体建设效果。

  8月4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带队到延庆区冬奥会赛区,了解赛区生态修复情况;在八达岭镇石峡村,检查了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8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带队到密云水库大坝,察看水库蓄水及生态保护情况。在溪翁庄镇尖岩村,察看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和民宿内部的设施建设情况。

  9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君舒带队到门头沟军庄镇龙泉湾,察看了永定河河道治理和环境绿化情况。在王平镇河北村,察看文化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设施项目落地情况。在千军台矿,察看矿区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9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颖津到延庆检查冬奥赛区场馆周边生态修复情况,听取了冬奥组委有关情况介绍。

  10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昌平区开展检查,察看了兴寿镇在野去野大地艺术园和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了解了生态文明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

  总体来看,执法检查做到了“快”,条例实施后立即启动执法检查,目的是希望迅速引起重视、引发思考、引导行动、引领发展。执法检查做到了“准”,条例实施重在完善配套政策,执法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亟需制定的20项政策,明确牵头单位、完成时限,逐项督促推进。执法检查做到了“实”,结合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聚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任务,通过市、区人大联动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条例贯彻落实,确保工作实效。

  条例贯彻实施成效初显

  条例通过后,按照学用结合、实践引领的原则,常委会以执法检查推动法规宣贯,法制办、农村办和市发展改革等部门共同解读,邀请代表“现身说法”。在市人大常委会内外网设置专栏,公布全程立法资料,方便代表和社会公众深度学法。市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加强系统内部宣贯。各相关区通过政府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三级代表培训、基层干部学法等多种方式开展普法教育。学条例守条例用条例氛围日渐浓郁。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在陆续出台。执法检查组把督促配套政策文件制定放在重要位置,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年内完成了密云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及综合性生态补偿保护等7项配套政策。市政府相关部门编制完成的《密云水库流域水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将建立水资源保护与战略储备横向生态补偿、完善市级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向密云水库流域倾斜、完善水生态修复项目、完善一级保护区就业、常住人口有序疏解引导、完善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程运行维护补助等6项保水政策。

  我们更欣喜地看到,法规贯彻实施的成效初显。生态涵养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1月至10月生态涵养区PM2.5累计浓度30.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全面建立林长制,新建10个集体林场,提升了集体公益林管护水平;启动古树名木体检全覆盖行动,分级建立衰弱濒危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工作;新增造林绿化8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山区森林健康经营39万亩,森林质量不断提升。以保护建设利用好15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1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为目标,建立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

  高标准践行冬奥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冬奥工程一体推进,开展动植物资源摸底调查,在施工过程中,“一场一策”量身设计保护方案,“一树一档”建立身份信息,建成5个就地保护小区、2个近地保护小区,建设占地面积为22公顷的冬奥森林公园,赛区生态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已圆满完成,“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由蓝图变为现实。

  怀柔科学城和密云东区、平谷农业中关村、门头沟“一线四矿”、延庆世园会+冬奥小镇、昌平未来科学城和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都在有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生态涵养区,为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引擎。

  常委会审议督促条例全面落实

  条例涉及面广,是一部重统筹、定方向、利长远的区域综合性法规,条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执法检查情况看,条例实施开局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在对条例执法检报告进行审议时,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进一步督促推动条例全面落实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短板。边远山区还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医疗设施、养老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能力较弱。王俊成委员建议,市政府支持和鼓励市区的优质学校到边远山区等优质资源短缺区域办分校,补齐短板;在边远山区建设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实践教育基地,让市里的学生现场感受和体验,提高对自然的敬畏、热爱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素养。陶庆华委员建议,出台鼓励人才特别是在京高校毕业生到生态涵养区工作和创业的具体举措,比如说对于高校毕业生,能不能有落户、安家、租房补贴等实打实的优惠措施。这样在较短时间里就能形成实效,形成人才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丛骆骆委员建议,针对边远山区还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认真地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形成部门合力来推动,拿出有效的方案来进行解决。

  支持政策向生态涵养区倾斜体现不够充分。很多基层群众反映,只知道不能干什么,不知道能干什么;一些村干部反映部分产业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差异化,只有“大动脉”,没有“毛细血管”,很难落地。刘玉芳委员建议,生态涵养区在北京发挥着很大的生态价值,生态涵养区在守护绿色,但是尚未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希望有关部门把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李其军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结对协作机制,确保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制度化。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检查发现,废弃矿山、生态林断带和宜林荒山荒地等生态薄弱区域急需开展生态修复,停采矿山修复工作存在理念局限、工程零散、资金单一等问题,各区修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需提升。张东宁委员建议,站在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站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生态圈区域的协作,发挥生态保护的联动效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手段,像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遥感等新技术,运用到生态保护红线的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的修复、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而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各区政府和环保部门能够进一步健全生态涵养区常态化工作保护机制和检查机制。加大保护的投入,提升检查监督的频率,进而保证条例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