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12期 > 特别报道

聚焦“老有所养”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为了切实推动解决老年人及家庭面临的长期护理困难,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170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加快推进扩大试点工作,促进本市养老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紧抓长期护理保障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关键环节,将代表提出的议案作为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情况报告的重点内容,并开展专题询问,回应民生关切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常抓不懈开展养老监督,聚焦制度关键环节

  老有所养是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本市养老服务水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这一重要民生实事,自2015年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采用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重点预算监督等多种方式,连续7年开展养老监督工作。

  2015年和2016年,对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全面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2017年围绕扶持专业运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听取相关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2018年就推进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情况报告;2019年针对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问题,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暨议案办理情况报告;2020年,针对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暨议案办理情况报告。

  通过持续开展监督,委员和代表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环节形成了共识,高度关注健全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和发展养老产业,尤其是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龙头和关键,需要更好发挥其在支付端的重要支撑作用。监督议题进一步聚焦,监督工作更加精准,争取以点带面、推动本市养老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378.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7.0%,抚养系数进一步升高至46.1%,这意味着北京市每2.2名户籍劳动力在抚养1名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失能风险逐年增加,截至今年8月,全市经评估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约14万,失智老年人1.6万,长期护理成为了失能老人及家庭最突出的痛点、难点问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强化政策应对。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长护险制度现状

  提前统筹谋划、精心制定工作方案。为了更好协助常委会高质量完成关于加快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监督工作,在与议案领衔代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社会建设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结合前期了解的试点情况,确定了三个方面的重点调研内容,一是梳理总结石景山全区开展试点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可持续、示范性的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情况,三是护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队伍等支撑体系的建设情况。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周密安排调研工作,并与相关部门编印了参考资料,供委员和代表在监督工作中参考。

  发挥民主监督优势,注重问需于民。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性是人大监督的基本属性。社会建设委员会成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聚焦群众“老有所养”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广泛听取失能老年人及家庭和一线养老服务人员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利用接诉即办大数据,收集分析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中近两年市民反映的22780件养老诉求,锚定失能老人身边的急难愁盼,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监督工作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为目标,把民意贯穿监督工作全过程。

  开展调研务求深,横向比较务求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环节多、链条长,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专项调研组围绕资金筹集、参保缴费、失能评估、待遇申请和服务给付等主要环节,深入缴费网点、评估机构、经办机构和各类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调研,调研中共有50余人次委员、代表参与,收集汇总意见建议66项,并向市政府反馈。此外,专项调研组采用实地调研和书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天津、上海、重庆、四川等地试点情况,并对美、德、荷、日等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充分吸取外省市以及域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

  结合重点建议督办,推动监督工作提质增效。为充分发挥代表建议在着力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代表建议重点督办机制,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君舒牵头重点督办“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代表建议。社会建设委员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明确督办目标、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专人负责,对9件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代表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提高了监督工作的协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系统分析问题,精准提出意见建议

  在“十三五”期间,本市于2016年从海淀区商业性居家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探索起步,至2018年石景山区三个街道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进,再到2020年全区全要素试点开展,为全市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支撑、以养老服务补贴和重点人群兜底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长期护理制度设计方向逐渐明晰,长期护理服务能力有了阶段性提高。目前,在全市范围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失能评估标准不统一,导致各部门的政策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和整合衔接。又如,护理服务内容供需不匹配,服务项目与重度失能老人的需求匹配度不高。此外,还存在试点政策范围小、全市推开试点进度慢、参保与保障范围窄、待遇支付水平低等问题。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审议意见。

  加快试点扩面,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深入分析石景山区试点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加快出台全市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方案,尽快在全市范围开展试点,拓宽保险筹资范围,形成参保人群的规模效应,破解当前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同时选取部分人群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区,将城乡居民、征地超转、公费医疗等其他人群纳入参保范围进行试点,将失智人群和安宁疗护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障范围,探索收费补偿和衔接机制,为后续全市开展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提高待遇标准,做好制度设计。一方面,完善失能评估体系和分类标准,对应不同人群和政策需求,建立科学统一、高效便捷的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通过信息一体采集、部门分类使用,加强原有失能评估结果和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的衔接,让失能老年人及家属少跑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医保基金运行效率,整合相关涉老财政护理补贴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转移,分阶段适度提高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支付标准,缓解失能人群支付压力,增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的吸引力,保障护理服务的可持续性。

  增强护理能力,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体系。一是针对失能人群的医疗护理服务刚需,根据失能人群的护理需求变化,不断优化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做好护理供需对接。二是整合全市“医联体”和“养联体”资源,加快护理院、康复院和安宁疗护院的规划建设,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与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比较优势,增加服务供给。三是探索建立护理服务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打通医养结合人才晋级和交流通道,充分利用首都教育资源,健全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充实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完善护理员薪酬制度和激励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护理服务人员结构。

  人大监督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一查了之”“一听了之”“一审了之”“一问了之”,而是由若干个环节构成的闭环系统。一次成功的监督活动,应该既重过程、更重结果,步步深入、狠抓落实,杜绝“半拉子工程”,直至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际效果。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将审议意见发市政府落实,并要求在三个月内提交处理方案报告,一年内提交办理情况的报告;对于专题询问,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问题台账,逐项研究办理,并在明年年中提交研究办理结果的报告,以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态度开展持续监督,推动破解民生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