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12期 > 特别报道

为了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市政府“加快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情况”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11月26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市政府加快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当前,失能老年人群的长期护理已成为失能老年人及家庭最突出的痛点和难点,也成为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北京全市经评估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约14万,比去年增加近一倍,失能风险和财政保障压力逐年增加。为了解决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帮助失能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近年来本市开展了两种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其中包括自2016年起在海淀区启动的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以及2018年在石景山区部分街道开展的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深入一线的专项调研。在专题询问现场,14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围绕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紧抓长期护理保障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关键环节,提问直击要点、痛点;相关政府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作了细致回答,切实回应了一系列与长期护理保险相关的民生关切。询问全程干货满满,询问人问出了人民的心声,应询部门也答进了人民的心坎。

  立足扎实调研,“询问”直指群众急难愁盼

  为提高本次专题询问质量,确保专题询问有实效,让更多的失能老人真正“病有所护”,参加本次询问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在前期做了大量扎实的调研。调研中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找得很实、找得很准,现场询问直指群众的急难愁盼。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种保险制度,谁能参加、怎样缴费、是否能稳定筹资运行、护理服务项目是否能满足群众需求等是广大百姓最为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现场询问聚焦的重点。

  陶庆华委员说,在前期调研工作中了解到,本市失能老人及家庭对长护险的需求非常迫切,群众强烈呼吁要加快试点的进程,提问“北京有没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全市范围推开长护险?”

  市医保局给予了明确回答,“预计明年,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从长远看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都应该纳入参保范围,从具体实施看,计划2022年先从城镇职工启动,条件成熟后,再将城乡居民纳入参保范围。”

  赵丽君委员通过调研发现,失能老人和家庭最需要的是上门医疗护理服务。目前石景山区试点大多提供的都是喂饭、洗澡、做饭、送餐等日常的生活照料服务,像胃管护理、伤口压疮护理、心理咨询等医疗护理服务提供的比较少。提问“如何解决服务项目和能力与失能老人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市医保局回答,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给长期失能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大部分城市都是以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相结合。在目前本市已确定40项服务中,其中26项为基本生活护理服务,包括进食、穿脱衣服、尿管护理、擦洗淋浴、失禁等护理。14项为医疗护理,包括鼻胃管护理、吸痰、导尿、压疮护理、关节训练、心理咨询等。随着试点的推进,将根据失能人员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护理项目。

  韦江委员说,调研中发现在石景山的试点中,委托了两家商业保险公司,群众反映一方面在参保、经办以及评估的过程中程序非常繁琐。另一方面这两家公司有各自的经营系统,担心个人的隐私得不到保护,可能被滥用。因为信息系统不兼容,数据也不共享,所以政府难以及时全面地对数据进行掌握、进行有效监督。据此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好个人信息的安全和数据的互联互通?二是如何给老百姓提供更加便利的经办服务?

  市医保局阐释道,国家医保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入各类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经办服务。全国的试点中基本上都由商业保险作为经办。长护险在全市推开以后,将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系统,按照信息安全的相关要求与商保经办机构交换数据,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下一步还将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和服务机构的培训,以及市场化的选择,探索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做好服务质量管理和失能人员权益保护,为失能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经办服务。

  坚持实事求是,“回答”道出政

  府责任与承诺

  在专题询问这场特殊的“考试”中,面对“考官”的提问,“考生”的回答实事求是。询问者多次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来,应询单位不仅勇于直面差距和不足,还会补充一些他们认识到的差距不足,开诚布公地说明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打算,在“回答”之中道出了政府的责任与承诺。

  施颖秀代表提问道,“对于护理院、康复院和安宁疗护院资源短缺,以及出现不能纳入医保的问题,政府部门是否拿出了具体的计划和时间安排来解决?”

  市卫健委表示,“除了护理院、康复院、安宁疗护院‘三院’不足之外,还有三不足,即人员不足、床位不足、机构不足。但同时还有一个现实情况,一边是不足,一边是我们有的护理院、护理站、康复院和安宁疗护院收治病人还不足,所以需要综合施策。”市卫健委详细介绍了应对这些不足的具体计划和综合措施,并承诺“到2025年本市的每个区至少设立一所安宁疗护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不少于1800张。现在我们有901张,还有900张的缺口,我们要用三到四年的时间补上。对于‘安宁疗护’进入医保难的问题,我们计划在今年把护理机构的医疗行为纳入基本医保。”

  郝志兰委员提出,目前北京市的家庭病床,特别是老年人的家庭病床缺口严重,与本市患病的老年人数量相比差距很大,与上海等地的家庭病床数量相比差距也很大。有没有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市卫健委肯定了郝志兰委员所说的情况,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目前存在的更多“差距”。“北京市的家庭病床数只有100多张,郝委员说的是数量的差距,实际上我们和上海还有几个差距。与上海相比,我们在思维理念上、工作方式上、创新力度上都有差距。”市卫健委分析了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并详细介绍了下一步解决家庭病床设置不足问题的工作措施,包括协调相关的政府部门出台研究完善相关的政策,补充基层医务人员,完善社区卫生的激励机制,加快补充基层的医务人员力量等。

  “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既关系到能否做好长护险全市试点工作,也是做好其他养老服务的关键。在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方面,是否有新政策新举措?”丛骆骆委员直接点名市人社局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社局在作答时坦陈,“目前全市都存在养老护理员收入低、招不来、留不住、缺口大的问题。”并从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政策保障,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等方面介绍了人社局目前所做的工作。承诺下一步将加大对养老护理人员就业服务的力度,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加强对养老护理机构的用工指导。

  勤于跟踪督办,将“落实、改进”作为询问成效的标尺

  专题询问不是“作秀”,专题询问后的答复落实是终极目的。专题询问后,要把好询问落实关,将“落实、改进”作为询问成效的标尺,凡问必改、凡改必实,才能真正深化、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让“病有所护”惠及更多老年人。

  副市长卢彦在专题询问现场评价道,“这次专题询问是对本市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一次把脉、会诊”。卢彦说,参与询问的委员、代表对本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关注,有一些委员、代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长期跟踪,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政府各部门在工作当中要认真研究吸纳,使长护险制度体系更加适应失能人员的实际需要,更加符合北京市的市情,使老百姓从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要从具体的问题、细节入手。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本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效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本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积极应对老龄化、解决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在试点中破题,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今后,还需继续完善制度各项环节,统一和规范各类标准,创新监管、考核机制,不断推进探索实践,使其更加符合生活需求、符合地方实际,纾解市民的养老之忧,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更大力量。

  在今后的探索实践过程当中,一方面需要市政府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聚焦更好实现“七有五性”要求,以“专题询问”为契机,对委员、代表提出的建议形成工作台账,挂账落实,认真总结、仔细梳理,抓好工作的后续推进,让全市失能人员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需要市人大继续跟踪监督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工作。有一些委员和代表没能现场提问,市人大常委会还要继续收集委员、代表们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交由政府有关部门作书面回答。如有必要,可对询问办理结果“回头望”,以增强人大监督的权威性。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落实、有结果,为共同推进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取得更好的成效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