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4期 > 特别报道

应急能力看战时 体系建设在平时——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法检查”述评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0年9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当年遵循“急用先立”原则而新增的紧急立法项目,《条例》总结固化了北京市疫情防控经验,规范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处置、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法律责任等。

  为进一步推动完善首都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执法检查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今年监督计划。今年3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在对检查工作进行部署时,特别强调,“应急能力看战时,体系建设在平时”。按照工作方案,4月至7月,市、区人大常委会将组织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执法检查。“应急能力看战时,体系建设在平时”,正是理解本次执法检查的“题眼”。抓住了这个“题眼”,也就抓住了本次执法检查的核心与重点。

  将“体系建设”作为检查重点

  应急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非一时之功,所以特别需要在平时做好“体系建设”,把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这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才能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

  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工作方案,将“配套文件制定、四方责任落实、疾控体系建设、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作为检查重点,凸显了对“体系建设”的关注。重点检查的这六个方面,既是短板弱项的易发处,也是《条例》立法的重点针对处,更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以“配套文件制定”为例,在战“疫”过程中,很多政策是临时性应“势”出台,在现在疫情形势趋于平缓的时候,更要考虑面向应急管理全生命周期,建立配套工作清单。将“法规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性政策文件情况”作为监督重点,既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只有“配套文件制定”做好了,才能真正形成平时服务与战时应急结合的工作模式,衡量工作指标也才能够“标准化”;从而最终建立起涵盖人员培养、培训演练、宣传普及等方面的应急支撑系统,实现各类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回应社会诉求,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四方责任落实情况”也与“体系建设”密切相关。当疫情来临时,要尽可能跑在疫情的前头,就需要通过压实“四方责任”将防控体系织得更紧更密。去年“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的出现,暴露了有关单位有关人员落实“四方责任”不到位、“四早”要求不力、消杀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今后,要继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力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一定要紧紧抓住“四方责任”这个牛鼻子,有一整套成熟有效的快速反应和责任落实机制,让各项强化措施能够在一线扎实落地。

  将“明察暗访”作为监督“利器”

  本次《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在“明察”的同时,还将增加“暗访”的力度和频次,利用“明察暗访”双面“利器”,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明察”很重要,“暗访”同样不可或缺。“明察”是提前通知相关单位,说明检查时间,明确检查要求,倒逼被监督单位提高工作效率。与“明察”相配合,同时走“暗访”的路子,轻车简从,不说明来意,不给被访查单位准备的时间,也可以从“侧面”获取一些真实的现状情况。

  在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带队实地检查之前,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联合起暗访地点附近的人大代表们,已开始进行前期的“暗访”工作。他们来到隔离救治场所,了解场所是否与所在区人民政府签署临时隔离救治场所书面协议,隔离救治场所是否拟定了相关制度、规程,是否具备书面的职责义务清单,是否有工作人员的“培训记录”,污水、污物、医疗防护垃圾如何处理,是否有分类收集、消毒、包装、暂存的记录,是否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建立联系,生态环境部门是否组织对医疗废物进行及时收集等等。他们还会就相应的场景向工作人员提问,提出“向隔离人员递送物资需采取什么防护措施?”“如何收集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等问题,现场考一考工作人员,了解他们针对相应的情况是否能熟练应对。

  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在近期的暗访中发现,目前一些地方的洗消场所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各地药店“监测哨点”报告渠道不统一、管理不统一的情况仍然存在,应急管理相应的“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执法检查组成员们表示,他们也将在接下来的“明察”和“暗访”中,继续坚持依法原则,逐条对照、详查细抠,看看该制定的制度是否出台、该完善的机制是否落实、该明确的职责是否落到岗位、该储备的资源力量是否备齐、该普及的法规知识是否宣传到位,真正将“平时”的执法检查作为“战时”的“兵棋推演”。同时,为了增加检查样本的覆盖范围和样本量,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计划,在随后的检查中探索开创“市区联动暗访”的新模式。

  依托“专业协会”提高监督专业化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特别委托北京医学会、北京预防医学会开展《条例》相关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调查。

  北京医学会将派出专家组,调研市级、区级定点救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的应急医疗救治网络建设情况;首诊负责制、分类救治、全流程管理和院内感染防控的落实情况等。调研的单位覆盖了市级、区级、基层的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

  北京预防医学会将派出专家组,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特别是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和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建立首席专家制度的情况;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医学检验机构联合协作机制和构建传染病检测实验室网络的情况;出台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联防联控机制相关文件情况等。深入到大兴机场、北京西站、琉璃河综合检查站等敏感、重点区域实地了解重大传染病监测实施情况,联防联控机制运行情况及具体做法。

  北京医学会、北京预防医学会两家行业协会的加入,大批行业专家的参与,为此次执法检查的“专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行业协会专家也将从专业的角度撰写第三方调研报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深度“把脉”,从而更好地发挥执法检查“全面体检”的作用。

  边检查边宣传,推动法规深入人心

  “应急能力看战时,体系建设在平时”,应急能力是否真正过硬、体系建设是否最终经得起考验,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贡献着一份力量。不论是检查组的成员,还是被检查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的首都民众,都应该对法规的实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

  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关键在源头上防范,这既包括体系,也包括观念层面。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上,要把各种法律法规转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使之深入人心。事实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上,上传下达是否高效、左右衔接是否顺畅、责任落实是否存在缺项短板;执法检查中,市区联动是否能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街道乡镇、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等的意见建议是否得到有效倾听;执法检查后,是否较好地落实探索“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的要求……相关人员的意识观念、责任担当都是关键。

  所以,在执法检查开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重对本次执法检查工作的宣传、对《条例》本身的宣传。不断丰富宣传形式,综合运用传统和新媒体宣传手段,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形成学习、贯彻、执行《条例》的良好氛围。让执法检查的过程,也同时成为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得到教育、接受“洗礼”的过程。让更多的人能从首都安全的政治高度认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意义。

  汶川地震后,我国把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的关注与诉求,也提醒社会公众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我们也应通过此次新冠疫情吸取经验教训,通过监督《条例》的实施,不断提高应急保障能力,让全社会逐渐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技能”和责任意识。以高质量的法律监督推动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真正“有底气”地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