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6期 > 特别报道

巩固成果实现新提升——“两条例”执法检查组分7路深入检查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初夏的北京格外凉爽,从5月初到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两条例”执法检查组根据工作安排,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紧盯问题,兵分7路,就“分类习惯养成”“可回收物资源再利用”“垃圾源头减量”“专维资金管理使用”“业委会物管会运行实效”等7个问题,深入居民小区、便民超市、农贸市场、酒店餐馆、垃圾中端处理厂等实地调研,邀请相关区人大常委会、政府有关部门、商户、行业协会开展座谈,为条例实施列出问题清单,督促有关单位整改落实,持续推动“两条例”落实落地落责。

  垃圾分类初显成效,要以钉钉子精神走下去

  分类意识普遍增强,仍需关注自觉分类和精细程度

  走进新世界家园,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干净、整齐,小区不大,但错落有致,在每两三栋楼之间有一组垃圾桶,每组垃圾桶旁规定时间不但有人值守,还配备了摄像头、语音提示器和人工远程协助按钮。

  3号楼下正在值守的刘阿姨是一位退休党员,她告诉执法检查组,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引导和督促,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得到普遍增强,尤其是视频监控使用以来,共记录居民投放8596次,准确投放8034次,准确投放率达到93%。

  经济上相对宽裕的小区可以采用“人防+技防”手段,物业费偏低的老旧小区更多地在“人防”上下功夫。新中西里小区是比较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面积大、人员流动大、老龄人口占比高,在这样一个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也开展得井然有序。

  东直门街道办事处的张恩平介绍,新中西里对提高垃圾分类质量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在投放高峰时段采用双值守制,小区物业人员和街道志愿者共同值守,提高宣传和监督效果;另一个是入户宣讲,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走访10户,10天一个周期地入户宣传,根据“不要数、不要表,要视频、看效果”要求,每次宣讲都要以视频形式展示。

  “两条例”实施一年多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是这些成果是在政府大力推动、桶前值守和倒逼机制监督约束、“二次分拣”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实现的,距离社会期望、首善标准以及全体市民长效自觉还有不少差距,尤其还要在“我要分”的自觉分类和“分得好”的精细分类上下功夫。

  长期参与值守的刘阿姨给出了中肯的建议:视频监控下的投放准确率虽然到了93%,但是这个数字稍微有点儿“毛”,打开垃圾袋,厨余垃圾里面夹杂餐巾纸、大骨头棒甚至牛奶利乐包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张恩平坦言,在投放高峰期有人值守的时段,垃圾的分类效果普遍较好,即便需要“二次分拣”也数量不多;但是在深夜、凌晨等无人值守的时段,效果就会打折扣。另外,他还提到了一个问题,租户较多尤其是短租较多的居民楼垃圾分类效果有待提高,有些人初到北京,还不了解分类要求或者把握不好分类标准,效果难免会受影响。

  应当看到,惯有的做法不可能“一键更新”,新的生活习惯需要长期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多点发力、持之以恒,新习惯将一点点建立起来,最终推动北京城市文明再上新台阶,张恩平说。

  低值回收面临困难,仍需关注规模化和经济成本

  “玻璃、织物、泡沫、塑料等属于可回收物,但是过去经常被混入垃圾中倒掉,原因就在于回收的经济利润很低,我们用提高规模化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6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专题座谈会上,市城管委负责人表示,“回收1吨废玻璃的收益很低,但1天有100吨的时候,就有了可观收益。”去年以来,全市已在151个街乡建立了可回收物中转站,负责回收本地区低值的可回收物,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每天接收可回收物8吨,其中低值回收物占80%,目前能够收支平衡”,在通州区临河里街道中转站,相关负责人告诉代表,除了规模化提高了收益,街道为中转站解决了场地问题,大大降低了中转站成本。此外回收行业主管单位从市商务委调整到市城管委,在提升行业公益性质的同时也给予了更多财税支持,都是低值回收可持续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全面情况,代表们还先后深入昌平区南邵镇、房山区拱辰街道、通州区宋庄镇等中转站,了解各具特色的有效做法。在南邵镇,代表看到另外一种模式。“我们的做法是对低值回收物给予生态基金奖励,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兑换现金或礼物”,负责中转站运行的“爱分类”负责人介绍的这个办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居民欢迎,提高了大家对低值回收工作的支持,同时也降低了回收成本。

  “低值回收物的问题解决好,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才能行稳致远。”在专题座谈会上,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负责人介绍,海淀区以解决低值回收物利用为目标,建立全链条回收体系。公司专门建立占地5000平方米的大件低值回收中转站,并投资1000万元建立本市首条大件垃圾拆解流水线,解决了大件家具拆解回收难问题。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代表们对本市解决低值回收物收集利用的做法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很多低值回收物还没有被有效回收利用。各街乡应循序渐进推动相关工作,一开始就要运用成熟的经验。“针对一些社区自行招投标回收公司的做法,建议坚持以街道、乡镇乃至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低值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工作,提高规模化效益。”

  源头减量看到成效,仍需关注刚性约束和过度包装

  “清其流者,必先清其源”,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是垃圾分类链条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执法检查组来到顺天府超市府右街店,查看超市推行净菜、半净菜上市垃圾源头减量情况,以及执行塑料购物袋相关规定情况,超市负责人王经理说,超市的水果和蔬菜目前都在产地、供货地完成了基本清洗,不可食用的大块儿根茎等也被留在农田内堆肥,目前该超市果蔬菜叶垃圾比条例实施前减少约60%。

  在将太无二餐饮店和恒泰丰餐饮有限公司,检查组查看了垃圾分类登记表、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收集运输合同等,看到饭店均在显耀位置张贴“光盘行动”“适量点餐”“拒绝一次性餐具使用”等宣传标语。据市餐饮行业协会介绍,一年多来,协会共组织200余家规模以上品牌餐饮企业、4000余家连锁门店进行专项动员部署,对餐饮企业带头落实“光盘行动”提出具体要求。委托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向全市近2.5万名骑手发放“光盘行动”宣传箱贴,利用骑手送餐最大化扩大活动影响面,号召市民自觉践行“光盘行动”。

  市电商协会也报告了他们的成绩单,当前,全市电子运单使用率已达99%,45毫米以下“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99%,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率达88%,循环中转袋使用比率达97%,去年通过推广电子运单等措施节约纸张近1万吨,重复利用纸箱近1亿个。

  代表对源头减量取得的成绩都表示了肯定,谈到下一步的工作,张梅菊代表表示,相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源头减量仅是刚刚起步。政策措施“柔多刚少”,鼓励性、倡导性措施多,强制性、规定性硬核条款少。比如,在菜市场购物时,塑料袋看起来是收了2毛钱,但是一般商贩都会把付款的零头抹去,很多类似的问题都值得注意。

  原钢代表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源头减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举例说,买茶叶时,茶叶封装在铝材小罐里,每个小罐又被泡沫内衬隔开,泡沫上又裹着一层绒布,挤在精美的硬纸盒中,带走还有一个手提袋,这些“华丽”包装产生的垃圾比茶叶还多。而在生活中,像月饼、水果、保健食品等礼品,也都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如何减少或者利用这些过度的包装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物业管理有成绩也有问题,还要在“爬坡期”多努力

  《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一年以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取得积极进展,截至5月20日,全市共成立业委会1772个、组建物管会5731个,合计7503个,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从11.9%增加到91.4%;有7697个小区实现物业服务管理,物业服务覆盖率由64.1%增加至93.8%;7503个业委会(物管会)中有7371个实现党组织覆盖,3411家物业企业中有3352家实现党组织覆盖,党的组织覆盖率由25.2%增加到98.2%。在“两条例”执法检查中,检查小组看到由于成立了业委会(物管会),一些小区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其中的成功案例不少,但在全市范围内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业委会组建率仍然偏低,业委会、物管会作用尚待逐步发挥。也有一些小区的业委会(物管会)在实际履职中由于专业性和经验不足,遇到了一些困难,仍处在履职的探索阶段。从两个案例来看一看,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不足。

  大兴区校路街道林校北里甲1号楼(长兴公寓)在成立业委会之前,小区整体环境脏、乱、差,外来人员随意出入,楼道墙面小广告肆虐,电梯故障频发,单元门口甬道两侧堆满垃圾,车辆乱停乱放,堵塞消防通道,水管漏水无人修理……

  针对这些问题,部分业主通过各种渠道约见原物业,原物业以小区没有业委会,业主个人没有权利与其沟通为由,拒绝了业主的诉求。这让业主们明白了成立业委会的重要性,要通过业委会这个平台来行使业主权利、维护业主利益。

  小区成立业委会以后,成功引进了新的物业公司。新物业入住小区以后,对小区的各项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新物业对接手后所面临的困难、前期投入和后续物业费的收缴问题,逐一向业委会进行了汇报。为了让小区环境得到改善,几位业委会成员不断与新物业进行沟通,共同商讨,寻求解决方法,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了业委会成功履职的一个个“经典案例”。

  其中一个让居民拍手叫好的案例就是“取消了上门维修服务费”。原本新物业对上门维修是要收取服务费的,但是小区居民对这种收费比较敏感,有些业主从来没交过服务费,对收费意见很大,然后就找到业委会反映这个问题。业委会成员们觉得物业刚刚入驻,最需要在居民心中树立好的形象。经过与物业的沟通,把利害关系向物业做了详细说明,最终物业决定取消上门维修服务费,并且派专人加入到业主群,谁家有需要就要做到“随叫随到”。这些做法都让物业在业主心中的满意度大大增加。

  此外,业委会的成立,还助力提升了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业委会与物业的配合,在街道多部门的帮助下,由街道办事处出资对小区的消防设施进行了更换,解决了小区消防设施瘫痪问题。之后物业对消防通道内垃圾和杂物进行了清理,维修安装了照明灯具;清理了楼道、电梯厅墙面的小广告;修缮了单元门口甬路和自行车棚;安装了小区监控设施,让居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

  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案例是,在业委会的帮助下,物业“成功上调了物业费”,并得到大多数业主的理解和支持。物业公司把收支情况向业委会做了详细说明,物业一直在亏损,业委会也理解物业的难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委会成员加大了与业主的沟通力度,把新物业进驻后对小区的改善及小区的变化一一罗列,给业主们发了信息。信息发出以后,引起了广大业主的共鸣,大部分业主积极地站出来对业委会和物业的工作进行肯定,最终在业委会和物业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召开了业主大会,对于物业费上调问题进行了集体表决,达到了人数和住房面积双过半的要求,把物业费由原来的每平方米1.2元上调至每平方米1.8元。

  大兴区校路街道林校北里甲1号楼小区是林校路街道最早成立业委会的小区,当初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都逐一克服了,小区整体都在变得越来越好,也为周围后续成立业委会的小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居民们生活居住的大家园都变得越来越好了。

  业委会(物管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在调研中,检查小组发现目前全市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业委会成立数量仍然偏低,并且业委会、物管会组建成立后,相关委员专业性不足,在引导居民自治,解决停车难、物业费调整、公共收益使用等突出矛盾问题方面发挥作用与群众期盼差距不小。

  此外,街乡镇、社区人员配备不足,监督指导难到位。多数街乡镇和社区未配置物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只能兼职,精力和政策水平都难以达到实际需要,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居委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议事协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中主要存在使用方案制定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业主表决通过难;各区在审批过程中要求的材料过多,导致支取使用难;维修资金续筹、补建的相关主体、程序、罚则不明确,导致补建续筹难等问题。

  如在某街道调研时发现,当前这里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业委会(物管会)及业主对《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一知半解,想行使权力但缺乏专业素养。此外,流动人口多,许多业主不在本辖区居住,对社区治理参与度不高。在解决疑难复杂问题上,业委会(物管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治理成效不明显。

  调研时了解到,物管会的成立,对社区建设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仍有一些疑难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部分业主始终不认可停车费用,连带着对小区内各种设施、管理的不认可、对物业公司、物管会的不认可;物管会成员目前为止几乎全部为居委会成员(含其他居委会成员),物管会在运行中往往会出现职责混淆、甚至是居委会工作繁忙时顾不上物管会职责履行的情况,使得物管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地域、环境、政策等遗留下来的问题,需要由居委会以正面宣传的形式对居民进行引导,而物管会成员长期以居委会成员身份出现,业主忽略了物管会的存在;小区业主对物管会及物管会成员不了解,使得要求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呼声很高,愿望强烈,但因为小区内大部分是出租房,给业委会的推进带来了困难等。

  这些仍面临问题和困境的街道社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在宣传教育、凝聚合力、居民“赋能”上下足功夫,努力使业委会(物管会)成为社区治理的强大助力。特别是,将进一步落实好《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加快物管会向业委会的过渡,促进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