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1年 > 第9期 > 研究与探索

推动首都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到“优”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无障碍环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体现了城市温度和治理水平。对北京而言,推动无障碍环境实现从“有”到“优”转变,不仅有利于满足群众“七有”“五性”需求、办好民生实事,也有利于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更好地彰显大国首都、“双奥之城”应有的现代化水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12条具体建议。

  一、健全制度,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1、推进立法保障。2004年,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尽管条例规定了各类主体的相关责任,也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但总体上以倡议和鼓励居多,重建设轻管理倾向明显,缺乏强制性和有效罚则,影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监管效能。

  条例修订中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坚持限制性而非倡导性立场,细化无障碍建设和管理各环节的主管机关、执行部门、责任主体、监督措施和处罚规则,使之更具执行力和生命力。二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管理、谁维护原则,明确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和管理人责任,保障无障碍设施建设、验收、管理、维护责任落实。三是健全新(改、扩)建工程无障碍审查机制,实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从源头防止“增量”问题。

  2、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本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囊括住宅及社区、公共建筑、市政道路等各层面的无障碍规划设计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持续完善系统化设计,发布《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规程》和《无障碍设施通用图集》,进一步提升无障碍设计标准质量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标准监管执行,探索建立无障碍环境监测制度,纳入城市体检指标体系。通过日常评估、施工图审查和专项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动态完善。

  二、补齐短板,以点带面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3、消除城市道路断点。目前本市道路无障碍设施不规范、不到位、不系统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设施陈旧,区域流线“ 断点”还有不少。应不定期排查盲道设置状况,该修复的修复、该建设的建设,确保盲道帮“盲”。已经基本实现全市覆盖的缘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者人行横道两端、方便轮椅通过的一种坡道),必须确保平整防滑,关键位置按标准设置无障碍引导标识。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加强无障碍设施的改造、维修、保护和管理。持续开展无障碍设施闲置、占用专项整治,及时制止查处侵占、损毁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行为。

  4、保证公共交通衔接顺畅。重点是解决交通出行无障碍设施“断线”问题。推进平面过街系统无障碍化,对部分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进行无障碍改造。整改公交车、公交站台、停车场等重要点位,解决“轮椅乘车难”问题。对地铁1号线、2号线等老线车站,要做好无障碍升降平台和爬楼车更新;对新建交通枢纽,也要协调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上得去、下得来”。围绕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做好机场、连接赛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要枢纽的无障碍环境提升,合理配置无障碍公交车、出租车,满足残障群体出行需求。

  5、打造无障碍示范区域。按照各区功能定位,打造一批无障碍精品工程、“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和“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基础较好、具备条件的区,应力争实现全域无障碍化。今年要聚焦冬奥“五个区域”(奥林匹克中心、首体、五棵松、冬奥组委、延庆小海坨)、“四条联络线”(冬奥进京、场馆、场所、火炬传递)、“三个周边”(冰雪运动场所、文化旅游场所、配套服务场所),对周边1公里范围,相关联络线两侧200米范围组织实施全面排查和整改,形成精品示范区域。

  三、以人为本,关注并解决残疾人切身问题

  6、推进居住环境无障碍改造。加强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规范改造条件、程序和标准,推广替代性服务,让更多重度失能人群走出家门。加大街边门店门前坡道、扶手、标识等改造力度,实现重点地区主要街道街边门店无障碍改造全覆盖。把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与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结合起来,探索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居住建筑无障碍改造的机制。统筹推进水、电、气、热、通讯、金融、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类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应用(APP)的无障碍改造,提升信息无障碍普及率。

  7、提高公共场所服务便利性。完善公共交通、体育场馆、公园景区、酒店商场、超市餐厅等领域无障碍服务机制,通过网站、手机APP、电话预约等方式,实现无障碍服务常态化。所有无障碍服务设施都应当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导航系统上有专有标识,方便受众使用。研究建立盲人、聋人、老年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导医服务、乘坐出租车服务等制度。对受客观条件限制,确实无法达到无障碍建设要求的公共服务场所,则要研究采取“软性服务”等替代措施,确保有需求群体能够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8、做好媒体和信息交流服务。今年全国“两会”上“手语版”国歌以无声的力量震撼人心,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也激发了更多人的爱国情怀。3月1日起,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增设了手语播报,由手语主播同步将节目内容传递给聋哑残障人士。其他类型节目如果具备条件也应积极增设手语播报,拓展手语在线翻译服务平台功能,为有需要的行业领域提供支持。在冬奥会等重要的国际赛事活动媒体转播服务方面,也要按照无障碍服务指南,统筹做好信息发布无障碍化工作。

  四、创新方式,提升无障碍现代化治理水平

  9、强化科技支撑。充分研究海淀区“城市大脑”现代化治理模式和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将信息技术、无障碍需求和城市治理方式相结合,推进无障碍设施智能化管护。支持导盲犬和智能导盲系统应用,研究推广智能过街提示装置、公交导乘系统、建筑物内导航系统等建设,提高智慧出行效率。搭建北京无障碍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攻关,开展相关辅助器具研发及应用,使更多人群享受到无障碍产品的便利。完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使用功能、加强数据应用,并做好与“无障碍随手拍”的衔接。

  10、做好宣传动员。加强无障碍知识理念宣传教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营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定期开展“无障碍推动日”活动,广泛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公众参与无障碍工作。打造无障碍主题体验场所和项目,从儿童抓起实施“无障爱”教育,增进全社会对障碍人士的关注和理解,让“首善有爱、环境无碍”成为社会共识。

  五、落实责任,形成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合力

  11、加强工作统筹。市残联主要是提需求、作监督、促协同;各区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各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牵头组织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要与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一体考虑,统筹实施,避免大拆大建;无障碍建设重点项目应纳入年度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同步推进。加强绩效管理,完善专项行动任务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建立“月抽查、季分析、年总评”机制。

  12、完善长效机制。加强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建设,扩大无障碍专家委员会专家规模,常态化开展无障碍知识培训和监督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领域从业者培训。强化街道(乡镇)监督职责,形成城市协管员、无障碍监督员、街乡综合执法队员密切衔接配合的基层工作机制。推动公众监督常态化,完善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联动,畅通无障碍设施问题投诉举报渠道,并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反馈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把对损毁无障碍设施等违法行为的管控和执法纳入常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