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产业协作中激发新动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十年,以首钢为代表的区域龙头企业如何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认为,龙头企业应以“六链五群”建设为机遇,借势而上,打造更具核心优势的产业集群,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产业整体提量升级。
从石景山到曹妃甸,百年首钢的历史性搬迁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蝶变成长,更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首钢搬迁不是原封不动的搬家,而是面向新产能、新技术、新水平的全新升级布局。”赵民革进一步介绍说,通过搬迁调整,首钢建成了世界一流精品钢铁生产基地,实现了从长材到高端板材的转型升级,形成以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为核心的高端产品集群。目前,首钢集团在河北地区已有京唐、迁钢、矿业等80余家企业,累计在河北投资2000多亿元。
“近两年,随着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加速形成,首钢在‘链群’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赵民革举例道,例如首钢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取向电工钢领域,先后在迁安基地建成两条均是世界首创的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风向标,其在新技术研发、新业态打造方面的先进经验会产生示范效应,引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逐新赛道。
赵民革认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龙头企业应持续深耕行业细分领域,锻造核心技术长板,做强比较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推动产业向精品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等方向发展。“以建设精品钢铁产业集群为目标,首钢将加快推进近‘零’碳冶炼项目、京唐镀锌汽车外板新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在冀龙头企业为支撑,发挥‘基点’‘胶点’作用,进一步带动产业集聚式发展。”赵民革说。
“如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激活京津冀地区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赋能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赵民革认为,龙头企业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深度融合、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方面大有可为。应进一步在坚定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打通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客户服务的产业协同创新链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绿色低碳、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系统整合创新要素资源,深化“政产学研用”五维协同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