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专题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红色印记

毛泽东和雾灵山抗日根据地

日期:2021-04-13 来源:密云区人民政府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史志

八路军挺进冀东

(八路军挺进冀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半壁河山沦入敌手,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使命。毛泽东同志在运筹部署抗日战场布局之时,几次把伟大战略家的目光投向屹立于密云县与兴隆县交界的雾灵山。

  决策

  1937年至1938年间,毛泽东多次谈到雾灵山。1937年5月,毛泽东见到了京东特委书记、河北省委书记李运昌在《解放周刊》上发表的《日寇汉奸统治下的冀东人民》一文后,鼓励李运昌:“你们要充分发动群众,巩固、发展抗日统一战线,抓紧开展以雾灵山为根据地的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这次会议在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同时,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说,洛川会议研究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问题时,毛泽东同志提出,“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洛川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确定发动冀热边地区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边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发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等同志的电报中,明确地指出:“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广大发展前途,且是独立作战区域。”他具体地要求:“派出部队应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应做充分准备……应准备在适当发展时期,派高级领导人去雾灵山。”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文章中,对在以雾灵山为中心的燕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寄予热望。他写道:“山地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据地都是。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当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开展初期遇到困难,有关负责同志提出“主力转到潮白河以西”,离开燕山地区,党中央、毛主席立即做出明确的指示。1938年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联名复电,电报中说:“雾灵山、燕山东西千余里之大山便于回旋……创建冀热边根据地,创造相当大的军队是可能的”,“环境是严重的,工作是困难的,必须以高度革命精神,克服工作中一切困难,坚持统一战线原则,建立坚持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

  东进

  密云县位于平北与冀东之间,1938年冀东抗日暴动时,这里不仅是八路军第四纵队东进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而且也是参加暴动的县份之一。

  1938年6月,为策应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四纵从白马关、四合堂进入密云,建立昌滦密和密平蓟两个联合县。四纵主要活动在大城子、北庄、新城子一带,与日伪军展开顽强斗争,并建立起密平蓟抗日游击队,还派出工作人员在密云大城子、镇罗营一带建立抗日村政权,成立了聂家峪村抗日救国会,这是密云县建立最早的抗日基层政权。同时,四纵主力在密平蓟地区粉碎了伪满军几个团的围攻,后向雾灵山周围转移,因雾灵山周围人烟稀少,给养难筹,四纵决定留独立营在雾灵山坚持游击活动,其余南返密平蓟地区。7月下旬,四纵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率领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由平西出发挺进冀东。9月上旬,敌人开始围攻昌滦密,在予敌一定杀伤后,伍晋南率部渡过潮河进入雾灵山区。

  八路军四纵挺进冀东,极大地振奋了冀东人民,在四纵的支持下,密云东部地区组建了和参加抗日游击队。冀东大暴动,是抗战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人民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以后建立冀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密云人民在四纵领导下,坚定了抗日信念,积极参加对敌斗争,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洪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火

  1938年9月底,四纵党委与中共河北省委联合决定四纵和抗联全部西撤,留下3个支队坚持冀东。其中三支队以雾灵山为中心,坚持在密(云)兴(隆)平(谷)蓟(县)交界地区进行抗日斗争。

  三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两个营以及几支地方游击队。单德贵率一个大队、两个营和几支游击队,以密云鱼子山为中心,在密云东南部和平谷北部、顺义东部一带山区开始游击活动。赵立业率领两个大队和特务连以雾灵山为中心,在密云新城子、曹家路一带和兴隆西部山区开展游击活动。

  三支队坚持斗争是极其艰难的。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人的正面进攻基本停止,开始对后方加紧控制。冀东大暴动受挫后,敌人对冀东人民进行了残酷镇压。他们修补公路、增设据点,采取“清剿”与围困相结合的战术,妄图将坚持冀东抗日的八路军和游击队彻底消灭。他们对三支队活动的地区大肆烧杀,并对雾灵山、鱼子山等山地实行封锁。为了进一步加强封锁平古路,各车站都增加了日军守备队和铁路警察,并有装甲轧道车定时在古北口至密云之间往返巡逻,妄图以此来切断冀东抗日武装和平西的联系。

  面对日伪的残酷“清剿”和封锁,三支队在密云东部人民的支援下,打击日伪汉奸,收编果玉春部游杂武装,剿灭清水河川、四顶山区的土匪,建立庄头峪、耐洼等秘密交通站,顽强坚持了两年武装斗争。1940年11月,第三支队编入八路军十三团,离开密东。第三支队虽没有做开辟地区工作,但在民众中留下了八路军的深刻影响,为以后创建密云河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燎原

  1940年4月,冀东区党分委以蓟县盘山和密云鱼子山两块游击区为基础,成立蓟平密联合县。11月,蓟平密联合县北部地区成立平密兴联合县,平密兴县委建立后,党建工作进一步向北伸展。1941年2月,在蔡家峪、聂家峪发展了几名党员。1941年8月,成立中共平密兴三区委员会,开始在红门川以北建党。11月,北庄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徐新民任支部书记。到年底,平兴密联合县已有党支部54个,拥有党员644人。密云东部地区为第三区,成为冀东地区抗日政权的一部分。

  密云河东地区从根据地开辟直到1941年底以前,凡有抗日工作的村庄普遍建立了自卫军,自卫军队长直接参加村政权。1942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制造“无人区”,山地均成为抗日一面政权,自卫军组织随之获得大发展。为保卫家园,普遍建立武装自卫军,小村建小队,大村建中队,区建有自卫军大队。武装自卫军分成爆炸、游击等若干战斗小组,配合主力部队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成为坚持“无人区”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2年11月,为适应反蚕食斗争的需要,平密兴联合县改为平三密联合县。1943年7月,平三密联合县一分为二,北部以密云东部地区为主成立承兴密联合县。至此,承兴密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庄镇大岭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密云东部抗日根据

  承兴密根据地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部屏障的重要支点。早在1939年底,冀热察区党委根据形势发展就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当时承兴密联合县的建立正是“开辟平北”的一个成果,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部屏障的重要支点。

  承兴密云根据地是沟通冀东和平西两个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桥梁。当时日伪政权沿着潮河岸和平古铁路设置了封锁线,企图掐断平西和冀东两个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抗日军民针锋相对,开辟了3条越过敌人封锁线的通道:一条在小营和石匣镇敌人较大的据点之间的钓鱼台、前后八家庄村渡河;一条在南北碱厂、庄头峪之间通过;另一条是在石匣、古北口两大据点之间的辛庄、桑园村之间,越过火车道,强渡潮河。在3条通道两侧设立秘密情报站,随时掌握敌人活动情况。从此为两个根据地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接送了大批革命干部,推动了冀东、平西两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承兴密根据地如楔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钢刀。这块据地的中心——大岭村,恰在密(云)、石(匣)、古(北口)三镇的敌人据点的东侧,离敌人最近的据点——北庄,距离不足10公里,成为监视敌人的前哨阵地。通过灵敏而准确的情报网络,随时可以观察敌人的动态,而后再把敌人的动态、意图、分析整理转送给有关领导机关,并针对敌人活动确定自己的行动部署,掩护群众疏散转移,如扎进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钢刀。

  1944年夏,密云东部地区抗日斗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抗日军民取得了土门、熊儿寨等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45年6月,八路军开始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冀东作战部队出长城进入滦平、隆化、围场、承德一带敌占区打击敌人。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密东抗日军民坚决执行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全线出击,收复敌占区。至9月初,除石匣外收复密云东部所有地区,饱受蹂躏的密云东部地区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从毛泽东提出建立雾灵山抗日根据地,到抗日军民在雾灵山地区英勇奋战,至最终建立承兴密抗日根据地,密云东部地区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坚强堡垒。这块抗日根据地,极大地迟滞了日伪东北、华北的交通运输,成为连接平北、平西、冀东地区的重要交通走廊,成为我军进军东北的前进基地。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使雾灵山这片土地在神圣抗战中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