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专题 > 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 > 会议文件

关于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0-04-27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9年11月26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 熊九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情况。

  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是优化国际化服务环境,强化首都国际交往功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本市历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早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就开始制定五年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规范外语标识工作,成立了北京市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专家顾问团,季羡林、伊斯雷尔·爱泼斯坦、陈琳等知名专家先后担任名誉团长。200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系列地方标准。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规范化水平得到有力提升。这项工作被国际奥委会列入人文奥运遗产,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本市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做法。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支持下,聚焦加速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要求,坚持首善标准,加强顶层设计,综合施策、科学施治、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领导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市领导高度重视规范外语标识工作,多次做出批示指示,强调要作为专项工作抓好。市规范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得到强化,涵盖全市各区和公共服务领域行业主管部门共48家单位,共同落实相关任务。市政府外办牵头制定实施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十三五”规划及年度工作要点,加强督促指导,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核查纠错。交通、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相关领域外语标识进行管理和监督,督促做好错误外语标识的更改替换。外语专家顾问团发挥专业支撑和辅助决策作用,定期座谈研讨,中外权威专家共同对疑难复杂外语标识译写进行论证把关。全市上下积极履行职责,推进重点任务及工作措施落实,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外事部门综合协调、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法规标准建设深入推进。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把外语标识立法和地方标准修订作为两项重点任务,纳入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目前,《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立法工作进展顺利,拟以政府令形式出台。《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系列地方标准修订调研已经完成,明确要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突出本市地方特色,与法律规章、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相互衔接补充的修订原则,组建专家委员会,就通则和8个分则的修订内容进行研究论证,医疗卫生领域译写标准修订已经立项。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公共场所外文宣传标语口号规范工作的通知》,全市重点区域宣传标语口号的英文译写,全部经市专家顾问团审核把关,确保实现零差错。

  三是防纠并举模式持续完善。坚持源头防控和重点纠错两手抓。一方面,严把新增外语标识,根据对外交往和服务的实际需要设置外语标识,不该使用的坚决不用。2017年以来,组织权威专家审定新增外语标识译写6061条6.6万多字。2018年底,编制年度白皮书,涵盖1005条标准译法,供各有关单位参考使用。另一方面,坚持典型示范、点面结合,在北京朝阳医院,地铁1号线、2号线和6号线等开展外语标识规范全面试点,带动全市规范化水平整体提升。明确“选、查、译、审、改、报、发”七步流程,重点围绕重要外事接待场所、大型国际活动承办地、外籍人士集聚区等区域,开展错误外语标识核查纠错。2017年以来,对金融街、中央商务区等28个重点区域进行核查,共发现问题外语标识2606条,督促更换标牌3893块。

  四是社会参与水平全面提升。连续举办20届外语游园会,累计吸引100多万市民参与,培育了团结湖外语协会等一大批外语社团。持续5年组织近百场“牵手冬奥—市民讲外语”公益讲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外语学习方法技巧,调动市民学外语用外语的热情,为冬奥筹办凝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拓宽宣传渠道,在商务楼宇、地铁公交上播放公益宣传片,在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制作专题节目。连续10年开展网上纠错活动,创办“北京市民讲外语”网络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外语译写免费查询服务。办好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为110、120、999及便民电话提供翻译服务,协助政府改善涉外管理与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市全面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首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外语标识点多、面广、量大,设置主体多元,几乎无处不在,绝大多数属于体制外机构和个人等社会服务领域。参与人员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滥用错用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从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社会知晓程度有待提高。外语标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资民营机构以及个人,都在使用外语标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常规外语译写有着不同的内在规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遵守译写标准,规范有序地设置和使用。但有的行业主管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要对外语标识进行规范,或者不知道如何进行规范;有的基层单位、外资民营机构和个人对外语标识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缺乏深入了解。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事业单位,外语标识和服务用语不规范现象比较明显,规范设置和使用外语标识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新建场所和设施未经事前审核,随意设置外语标识,造成大量错误。而识别错误外语标识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主要依靠外语专家和高校外语专业志愿者等,力量有限,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同时,发现错误外语标识后,更换成本较高,目前对“知错不改”的现象还缺乏有效制约的依据。

  二是地方标准体系亟待完善。2017年,《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颁布实施,本市目前在用的2006年地方标准逐步凸显出覆盖不全、内容滞后等问题。比如,国家标准明确了金融、邮政、电信等领域的译写原则,出版了译写指南,但本市地方标准还没有涵盖这些领域。再比如,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首要任务,适应当前本市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的新形势,相应的外语服务应当成为本市地方标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标准立足于服务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对于其他类型主场外交和国事活动的外语服务几乎没有涉及。此外,本市当前地方标准中仍然存在寻呼机、磁卡电话等过时的外文译写,而对于微信、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等新产品、新服务还没有予以规范,不能反映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平衡。“谁设置、谁负责”,是外语标识管理的首要原则。有的委办局将外语标识纳入行业监管范畴,作为行业评审的重要内容。如旅游行业将之纳入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的评价指标,交通、公园、文化、卫生等重点行业主动开展核查纠错并督促整改,保证了全市外语标识使用和管理工作总体上的规范有序。但有的基层单位没有明确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外语标识工作,缺乏专业审核把关,造成了外语标识的滥用错用。有些重要行业以国家层面出台的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管理,但这些行业标准往往比较笼统,不够全面具体,不能体现各地差异,难以满足北京高水平开放实际需求。有些通用型外语标识,主要来源于市场采购,生产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经常出现普遍性错误,反映出外语标识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和质量控制缺失。

  四是多语言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2010年正式组建,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业资源,由学生志愿者队伍通过三方通话模式,向在京外国友人提供电话翻译服务,在支撑城市应急服务、保障重大国际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业务覆盖面不全,目前仅110、120、999、便民电话实现了对接,更多的便民服务还没有涵盖。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公安、卫生、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政策性、专业性较强,需要加强对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工作团队不稳定,日常运转仅靠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难以进行考核激励,不利于多语言服务的提质增效。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本市正处于加速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关键时期,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市政府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此次市人大监督工作为契机,坚决落实审议意见和整改要求,进一步提高站位,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推进外语标识监督管理法治化。严格实施《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督促各有关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外语标识规范管理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以法规的约束力推进错误外语标识的更改替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监督管理的能力。推动《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促进条例》纳入市人大立法调研工作计划。加快推进地方标准修订,2019年完成医疗卫生领域地方标准修订,2020年完成通则、交通、文化旅游、体育、商业、金融以及组织机构名称译写的地方标准修订,2021年完成教育、邮政、电信、餐饮、住宿等领域地方标准修订。力争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之前,形成覆盖全面、规则清晰、具有时代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外语标识地方标准体系。

  二是推进外语标识核查纠错常态化。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九类国际交往功能区,以及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人才社区等重点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开展集中纠错,持续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前介入新建涉外场所外语标识设置和译写工作,组织中外权威专家提供专业审查意见,从源头上避免错误外语标识的出现。加强与标识设计生产和翻译行业协会的对接服务,主动提供译写标准和数据库等专业支撑,推动优质企业纳入政府采购名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倡导餐饮、旅游、酒店等领域将规范外语标识纳入行业自律的范畴,营造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的工作局面。

  三是推进外语标识规范使用社会化。坚持正面舆论引导,拓宽公益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政府规章的普法宣传和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培训推广,持续提升社会各界对外语标识重要性的认识。用好全市外语标识数据库和网络查询平台,定期补充录入新增外语标识译法,与重点搜索引擎以及有关政府网站进行链接,为社会各界免费查询使用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强专家顾问团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外语标识网上纠错活动,充分动员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外语社团、新闻媒体、音像出版等社会力量参与外语标识规范工作,营造规范使用外语标识、维护首都文明形象的社会氛围。

  四是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系统化。完善多语言电话服务热线工作机制,加大对多语言服务志愿者和管理团队的专业培训,加强保障力度,丰富多语言服务形式,为在京外籍人士提供更加优质的翻译服务。聚焦冬奥主题,深入开展市民讲外语活动,继续举办“牵手冬奥—市民讲外语系列公益讲座”,加强重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外语人才库建设和管理,探索建设一站式双语政务服务大厅,不断提升重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外语服务能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和管理工作,营造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为加速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和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