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专题 >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五年回眸图片

北京人大常委会五年履职,为首都发展提供有力民主法治保障

日期:2023-01-16 来源:新京报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原标题:北京人大常委会五年履职,为首都发展提供有力民主法治保障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于1月15日开幕。按照本次大会的议程,大会将听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作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同时,大会还将选举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坚持以首善标准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民主法治保障。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47次,制定法规37件,提请大会审议5件、修改21件次;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79件,开展执法检查17项,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W020230116812012721859.jpg

1月1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记者 陶冉 摄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急用先行,优化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听取总规实施情况等报告,2019年修订城乡规划条例,并推动政府出台62个配套措施,依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维护总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每年听取新版城市总规实施情况报告的基础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及时完成与总规实施直接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等方面的7项法规,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立法,为严格实施总规贡献法治力量。推动制定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率先开展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综合性立法,为占全市面积68%的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区”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北京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落实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全面实施平等待遇”的庄严承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北京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加强法规政策的持续推介和精准解读,努力以健全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护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稳致远,保障“五子”联动推进,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围绕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北京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修改水污染防治条例、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围绕解决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制定机动车停车条例、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和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改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制定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规定,严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安全监管。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以立法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制定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将党领导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成果转化为法规制度,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全面接诉、分类处置、首接负责、限时办理、回访考评、主动治理”的工作体系,成为全国首件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推动形成以群众诉求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贯彻党中央“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等要求,制定规范住房租赁、规范长租公寓等新业态的住房租赁条例,推动加强行业管理,规范租赁市场,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让群众“住有所居”更有保障。
  如何创新立法工作机制,也是本届人大常委会探索的重要课题。市人大常委会建立“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的立法调研起草机制,以及“双向进入、四方会商”的工作机制,解决立法工作中存在的意见协调不充分、衔接不顺畅等问题。
  在法规立项前、提请审议前、二次审议前和提请表决前,市政府起草部门、市司法局、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专委办和法制办分别牵头组织会商,交换意见。
  同时,丰富立法形式,增强立法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既有推动总规实施、交通治理、污染防治、疫情防控等工作的立法“组合拳”,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大块头”,也有许多“小快灵”立法。如制定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其中,“小”体现在管用几条,制定几条,主要对安检、医警联动作出规定;“快”体现在市人大两个专委会和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立法专班,仅用半年时间即出台;“灵”体现在法规实施一年后涉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65%、医院失窃等治安案件同比下降90%,相关制度在全国推广。
  首创“万名代表下基层”,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北京名片
  2019年,北京聚焦垃圾分类“关键小事”,首创了“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这一机制。在立法、修法和执法检查中,这一机制不断完善,在多部法规的立法和执法检查中得到了更多灵活运用。
  “小事”关乎城市治理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抓好“关键小事”,必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从2019年8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街道社区,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中的关键问题听取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北京市首次在法规草案形成阶段,就将拟修订的内容,通过三级人大代表交给群众征求意见。
  让来自群众的“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万名代表下基层”活动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北京实践的一张“金名片”。
  这项制度到2022年,已连续四年发挥作用。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深入街道、乡镇代表之家和社区、村代表联络站听取人民群众对《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北京市节水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其间共有584位市人大代表、3971位区人大代表、9755位乡镇人大代表,到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征求了75608位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代表和群众深入思考,结合市情、水情和自身工作生活等实际,从向观念要水、向科技要水、向管理要水等维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副主任杨武林介绍,经反复研究推敲,农村委员会对能够吸纳的尽量予以吸纳,对条例草案和实施水法办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多处修改。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韩旭表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万名代表下基层”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作为各级人大的主体的人大代表的积极作用,将民主协商的方式贯穿于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不仅显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已经具备坚实的制度基础,而且显示出人大制度所蕴含的强大的治理效能和独特的“制度魅力”。
  执法检查从“身边”向“周边”“路边”逐层扩圈,“边检查、边督促、边改进”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集全市重点工作、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坚持依照法定原则、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统筹运用多种形式,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用实用好。
  北京健全备案审查工作制度,明确备案范围、审查标准、审查研究意见处理等标准,实现市区人大听取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全覆盖、“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报备全覆盖、备案审查信息平台三级人大全覆盖,确保“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发挥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推进新立法规及时查、重要法规联动查、复杂问题多法并查,把法规制度是否落实、法规标准是否完善、实施效果是否明显作为检查重点。
  建立“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对照法律条文逐条逐项检查,查找法规实施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并开列清单,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比如,检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实施情况,聚焦“四方责任”落实、疾控体系建设等重点条款,覆盖点位1000多个,清单开列17类32个典型问题,力求查得准、问得透、审得实、改到位。
  同时,探索“查三边”调研检查方式,执法检查从“身边”向“周边”“路边”逐层扩圈,通过明察暗访、现场督办,推动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等“边检查、边督促、边改进”。将普法宣传贯穿执法检查全过程,认真组织相关宣传报道,提高法规知晓度。
  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从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切入,统筹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题调研多种方式,推动老城保护、中轴线申遗、“三城一区”建设、“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空间结构优化。
  贯彻新发展理念,市人大常委会听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情况报告等,从顶层设计、政策协同、产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议,推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践行“两山”理论,市人大常委会着眼“三农”改革发展督办议案、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在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北京样本”、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等方面提出审议意见,促进北京乡村振兴。
  此外,人大常委会还聚焦居家养老服务、学前教育、院前医疗急救、群众体育健身、老旧小区改造等持续发力,针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出改进意见,切实推动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在财经审查监督方面,北京完善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每季度跟踪预算执行情况,确保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以2021年为例,共初审40个部门预算,用好“四问该不该”的尺子,对其中94大类项目提出建议,推动20个项目中止申报、22个项目压缩预算。
  此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落实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求,试点阶段探索以常委会主任专题会形式听取市监委工作情况汇报,试点结束后,对标对表全国人大工作程序和方法,在省级人大常委会中率先听取审议同级监委专项工作报告,对市监委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开展监督。针对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基本解决“执行难”、刑事审判工作、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听取“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就知识产权审判、公益诉讼检察首次专题询问“两院”工作,确保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确保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基层代表一届至少列席一次常委会会议
  服务保障人大代表履职是人大工作主责。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代表工作的整体统筹,通过完善联系机制、加强学习培训、统筹协调议案建议办理,强化代表工作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市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机制,保障基层代表一届至少列席一次常委会会议。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代表制度,固定联系市人大代表566人,在城市更新、住房租赁等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法规的制定过程中,直接听取代表意见。
  每年年初,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都会将常委会立法、监督工作计划发送给代表,根据代表意向,邀请代表参与相关议题调研和审议。
  在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探索把议案办理与立法监督等工作融合。2019年出台《代表提出法规案指引》,支持和促进代表提出立法项目,三年来24项议案列入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等6项已出台。2021年以来,探索将议案通过代表大会法定程序纳入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共8个方面92件议案据此办理,达到代表预期并让人民群众满意。
  怎样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也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专题化培训机制,围绕立法监督议题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政策法规和相关工作,促进代表培训工作与人大工作更加紧密结合。依托市委党校和全国人大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开通“北京人大网上课堂”,满足代表学习需求。组建专业代表小组,发挥相关领域代表的专业优势。技术赋能人大工作,建立完善市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搭建视频会议系统,开发会议文件网上传输平台,完善新媒体平台功能,上线执法检查“随手拍”等小程序,保障代表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