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报告

关于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进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2-07-28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2年7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情况。

  从2008年开始,市人大站在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高度,始终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作为体现水务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工作连年进行指导督办。2008年实行了建议重点督办、2009年列为议案督办、2010年听取和审议了专项工作报告、2011年和2012年实行了跟踪监督。几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采取组织人大代表实地调研检查、听取治理情况汇报提出审议意见、市区两级双层督办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市委、市政府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作为北京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建立部门联动推进机制,紧紧围绕“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三个体系建设,逐年落实治理项目,积极探索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构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务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全流域的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防汛安全,不断改善河流水质,提升了全流域水环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年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北运河流域作为本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流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实施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五年来,在水资源极端短缺的形势下,以有限的水资源量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年初,围绕实施《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环保、市政市容、园林绿化、农业、水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及早谋划,制定详细的年度实施方案,确保规划内确定的项目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准备一批。

  截至目前,落实规划项目32项,市、区两级投资138亿元,其中已经建成并发挥效益的23项投资54亿元,在建的5项33亿元,完成立项审批的4项51亿元。此外,还实施了滨河森林公园、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批项目共47项,落实规划外投资88亿元。

  在用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水结构不断优化,流域内再生水替代清水使用量由2008年的3.5亿方提高到2011年的5亿方。用水效率显著提高,万元GDP水耗由2008年的23.7方下降到2011年的14.8方。流域水环境、河道水质逐年好转,北运河榆林庄闸国家出境水质考核断面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值从2008年的52.2毫克/升下降到2011年的36毫克/升,连续四年顺利通过国家考核(50毫克/升)。北运河干流河道水清岸绿,沿河滨水公园游人如织,综合治理成果已惠及千家万户,支撑了流域内海淀北区、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加大源头治污力度,着力做好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建设、畜禽粪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垃圾污染治理等工作。污水处理能力由2008年254万吨/日提高到目前的37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由82.7%提高到83.8%,全流域COD由2008年的8.7万吨削减到4万吨,再生水厂出水水质主要指标提高到地表水Ⅳ类。

  1.针对生活污染源,加快再生水厂建设,提高出水水质标准

  一是全面提速中心城区再生水厂建设。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可直接用于城市河湖补水、绿地浇灌、工业循环用水及市政杂用等,有效替代清洁水源。其中,卢沟桥再生水厂(10万吨/日)、北小河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已运行;清河污水处理厂(32万吨/日)、酒仙桥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的升级改造已分别完成主体工程的88%和55%;高碑店再生水厂(100万吨/日)已开工建设;小红门再生水厂(100万吨/日)可研已批复。

  二是加大区县再生水厂建设力度。在新城再生水厂建设方面,昌平沙河再生水厂(3万吨/日),通州河东再生水厂(4万吨/日)主体已经完工,大兴黄村再生水厂(12万吨/日)已经开工。通州区通惠河北部城区污水截流工程(3.3万吨/日)已经建成,将污水导入碧水污水处理厂,实现了该区域内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在村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海淀翠湖、通州永乐店已建成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通州台湖、昌平百善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大兴瀛海、昌平未来科技城、顺义杨镇和赵全营再生水厂已经立项批复,建成后将新增近1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

  三是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保护水源的同时促进沟域经济发展。已经建成昌平区上口、狼儿峪、三合庄、十三陵等四条清洁小流域,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推进流域湿地生态修复,完成了海淀翠湖、西玉河、昌平沙河、白各庄、朝阳马泉营、大兴南海子、通州运河等湿地建设,起到了改善环境、净化水体、恢复生物多样性、调节局地气候的多重功效。

  2.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施策,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一是养殖业污染治理。按照五环内禁养、六环内限养、水源保护区搬迁和关停等原则,从源头上控制养殖粪污对流域水系的影响,有效地减少了养殖污水。对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等4个区不能搬迁的规模化养殖场,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开展养殖粪污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实现粪污达标排放或零排放,节约用水达到60%以上。同时,采取生物、厌氧和生态等技术,共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132个,削减COD5000多吨,占流域农业污染源总量的六分之一。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化肥用量,既控制面源污染,又有效提升农田质量,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二是实施化肥用量控制工程。建立长期定位检测点100个,共取土样5400个,通过检测分析建立了土壤肥力数据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13万公顷,累计推广有机肥10000吨、配方肥6000吨。在北运河干流沿线两侧一公里范围内的333公顷设施菜田,推广缓释肥500吨、二氧化碳气体肥23万袋,使项目区内共减少化肥施用量2471吨,年减少化肥量30%左右,有效地保护了流域生态环境。

  三是开展农药用量减施工作。在流域范围内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农药,生物农药施用量提高30%。实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精准施药等11项技术,覆盖蔬菜种植面积4000公顷,项目区菜田农药用量年减少25%。

  四是实施田园清洁工程。建立粪便、秸秆、菜秧、残枝落叶等废弃物处理池7个,示范区面积67公顷,通过废弃物发酵,实现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建立太阳能臭氧垃圾处理站15个,示范区面积134公顷。建成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点7个,覆盖农田面积467公顷,年处理农业废弃物1.4万吨,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有效保护了流域环境。

  3.针对工业污染源,强化监管与严格达标排放

  一是环保部门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发布了《北京市为保护环境禁止建设项目、禁止建设地区和严格控制建设地区的名录》,在流域内禁止新建电镀、铸造、印染、化学制浆造纸、化学农药制造、黑色及有色冶金等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工业建设项目。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不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项目,一律不批。

  二是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在流域内退出、关停“三高”企业140家,占全市退出“三高”企业总数的70%。正在推进东方石化公司东方化工厂、北京鹿牌都市用品公司等重点污染企业的调整搬迁。

  三是淘汰重金属排放企业,确保环境安全。关停北京快意得汽车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光华蓄电池厂等铅蓄电池生产企业,目前本市已全面退出铅制造行业。关停北京市朝阳区双利电镀厂等20家电镀和化工企业,北运河流域的环境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4.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源,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水体污染源

  五年来,累计完成北运河流域内359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占流域内429处的84%,使得近2000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置,有效解决了垃圾污染问题。通过治理,恢复土地9000多公顷,新增绿地4000余公顷,改善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环境,较好地提升了土地利用价值。其中,大兴区在三海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原址建成郊野公园,昌平区将筛分后的废旧塑料制成颗粒原料实现了资源化利用,石景山区黑石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采用抽气输氧曝气工艺治理陈腐垃圾,探索出原位治理陈腐垃圾的成功经验。

  (二)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

  按照污水处理资源化的理念,流域内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利用量由2008年的4.6亿方,提高到2011年的6.2亿方,利用率由2008年的36%提高到2011年的50%。再生水用量比2008年增加16%,雨水集蓄能力增加1400万方。

  1.充分利用北运河流域水资源,推进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跨流域向潮白河调水。在顺义引温入潮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完成顺义引温入潮二期工程并投入运行。新增日调水能力10万吨,从而达到20万吨。调水后潮白河向阳闸以下20公里河段可维持一定水面,顺义城北减河已经成为常年有水的城市花园河道,极大改善顺义新城水环境。

  二是跨流域为永定河调水。由清河、小红门再生水厂向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引水,年调水1.25亿方。目前,小红门调水7000万方项目已经立项,清河调水5500万方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前期工作。建成后,将为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提供水资源支撑,从而为“绿色北京”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再生水使用力度

  以再生水厂为中心,辐射周边,用于工业冷却、市政杂用、河湖补水、绿地浇灌和农业灌溉。

  农业方面,建成3.87公顷再生水农田,年利用再生水3亿方。建成东南郊水网工程。共清淤沟渠43条238公里,建成骨干配水设施74座。提高了汛期蓄滞雨洪水能力,增加了农业再生水用量,回补了地下水。据监测,水网覆盖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上升近2米。

  工业方面,城区9座热电厂已全部使用再生水,年利用再生水量1.4亿方。

  市政杂用方面,中心城区建成再生水管线35公里,完成30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再生水替代工程。包括奥运湖在内的10余处湖泊、公园以及70%以上的城区河道,都已把再生水作为主要水源,年利用再生水2.1亿方。

  建成北小河公园、朝阳土城、海淀区八家等3处清水零消耗公园。充分利用再生水和雨水,重点应用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以减少植被灌溉需水、置换清洁水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实现“清水零消耗”的目标。

  再生水的应用替代了部分新水,初步做到了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再生水已经成为北运河流域的“第二水源”。

  3.加大雨水利用力度

  流域内已建成235处雨洪利用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393万方,累计蓄滞雨洪水2000万方。为回补地下水、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可利用水量及增加当地农村收入等方面均起到显著作用,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

  (三)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以安全迎汛、生态治河为重点,实施了骨干建筑物改造、中小河道治理、滨河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提高了河流的堤防安全,改善了两岸的生态环境,使河道基本满足了防洪、排水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1.改造骨干建筑物,加强水资源调度

  北关闸于2010年4月竣工使用,在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防洪标准和水资源拦蓄利用能力的同时,为通州国际新城营造了良好的水环境和优美的水景观,也为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源头的标志性建筑。

  辛堡闸改建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将提高温榆河防洪减灾能力,增加年调水能力3000万方,为顺义引温入潮工程提供水资源保障。榆林庄闸改建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年内开工。

  2.加紧中小河道生态治理,营造沿河优美水景观

  治理完成顺义龙道河、朝阳萧太后河、海淀风格渠、南沙河、丰台马草河、昌平中直渠、朝阳小场沟、海淀中关村创新园内河道等8条河道治理。推进石景山人民渠首钢段、五里坨隆恩寺沟以及顺义方氏渠3条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在营造滨水绿道的同时,增强河道防洪能力,降低灾害发生率。

  3.建设滨河森林公园,实现水绿相融、人水和谐的自然景观

  按照“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理念,建设大兴、通州、昌平等3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2000公顷。

  通州新城滨河森林公园2010年9月25日正式开园,位于京杭大运河北运河两侧,占地面积713公顷。为通州新城增添了500余万平方米的天然氧吧,使大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2011年5月开园,总面积538公顷,其中水面面积57公顷,用水全部为黄村再生水厂和天堂河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使过去干涸的河道、水库再现昔日水景。

  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2011年10月开园,总面积776公顷。公园45%以上的面积为水域景观,达333公顷左右,水面最宽处超过1000米,大大改善了新城生态环境,提高了新城品质。

  二、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突出特点

  2008年,人大代表强烈要求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界限,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全流域实现“有水、干净、安全”为目标,深入分析水污染的表象在河里,导致问题的根子在岸上的原因。市区两级人大、政府部门积极联动,深入调研分析、制定规划,确定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动全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转变观念是关键

  在治理之初,市人大常委会就北运河综合治理组织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北运河流域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调研报告进行了重要批示。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的治理理念,为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三个转变”:一是坚持水污染治理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强化源头治理,提高出水水质标准,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从单一治河向污水、垃圾、化肥、农药综合治理的转变,即强调治理的整体性。污染的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只有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垃圾统筹治理,才能将河流彻底还清。三是从分段分块治理向上下游、左右岸兼顾治理转变,即强调治理的流域性。“三个转变”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治水理念,遵循了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彻底改变了过去水务部门一家治河的局面,为其他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三个转变”治水理念的指引下,确立了流域治理要实现“三大体系、三条河”的治理目标。即:

  建立水资源保护体系,以治污为核心,还清水质,恢复北运河干支流水体功能,将北运河建成“清洁的河”。

  建立水资源配置体系,以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实现循环利用,将北运河建成“有水的河”。

  建立防洪减灾体系,以安全迎汛、生态治河为重点,构建流域绿色生态走廊,实现人水和谐,将北运河建成“安全的河”。

  先进的治理理念确定了正确的治理思路,为北运河水系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统一规划是基础

  2008年,市水务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市容委、市国土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等部门以“三个转变”的思路为指引,以实现“三大体系、三条河”为目标,在对全流域污染源状况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综合治理、循环利用、建管并重”的原则,编制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2009~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确定了到2012年的阶段目标和2015年的最终目标,提出了建立“三大体系”的技术路线,细化了统筹治理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垃圾污染源,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和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的具体任务措施。《规划》统筹了各部门和各区县的资源力量,形成了联动合力,为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纳入其中,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改善环境,服务顺义空港地区、通州国际新城等沿河重点发展新区”。

  市级有关部门也将今后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加大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推进力度。市环保局组织对流域内污染源进行了普查,分年度制定污染物减排计划。市市政市容委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逐个制定方案,加大治理力度。市农委、市农业局每年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计划,保证每处治理项目落到实处。市园林绿化局将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和平原绿化工程作为重点工作,对完成情况实行监督考核。市财政局积极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安排资金。市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为治理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加快推进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各区县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积极做好项目规划,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三)制度创新是保障

  通过深化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建立了一条从流域治理到流域管理的新路。通过建立并逐步完善和深化河流断面水质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区县政府加大治理力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强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水环境治理效果的监测和评价能力。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理顺管理体制,加快了污水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的进程。

  1.深化联动机制

  在综合治理的前期策划、中期推进过程中,注重发挥联动机制,使得人大与政府之间、市与区县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能够做到上通下达、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协调领导小组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政府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责任,主动服务,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及时总结综合治理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做到部门及时沟通,信息有效传递,问题及时解决。

  2.完善断面水质考核机制

  环保、水务部门持续对北运河流域河流考核及控制断面进行监测,按时发布断面水质通报,累计发布61期,增加了政府管理的公开透明度。按照市环保局、市水务局联合制定的《北运河流域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对流域内出入境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进行考核。

  在考核化学需氧量的基础上,下一步将深入调查研究,增加氨氮考核指标,并增加考核断面个数,将考核覆盖面延展到乡镇层面。对不达标地区的新建项目严格审批程序,不能享受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政策;对不达标地区的新增建设项目暂停环评审批。

  3.加快流域内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强化水环境监测监管

  加强地表饮用水源地、地下水、跨界断面等重点水域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已经建成由1182眼监测井构成的全市平原区立体分层的地下水监测井网;完成主要工业废水排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实现了200个污染源站点的自动监测终端联网,对流域水环境和企业排放的情况全天实时监控;建立了20个肥料和农药的监测点,监测化肥、农药施用情况;对30家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目前,全流域已经形成了由地下水水质、农业面源、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河流水质考核断面构成的多维立体水质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流域内水质的实时监控,为水环境治理效果提供了可靠的监测依据。

  4.出台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有关标准和政策

  2011年3月1日颁布《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确定了水污染防治坚持城乡统筹,实行流域管理的原则,明确提出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即将出台的《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方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确定下来。明确了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012年6月,市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意见的通知》,为进一步推进污水资源化明确了目标,细化了工作任务。

  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镇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了乡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经费来源渠道,由区县政府统筹解决。

  市市政市容委与市财政局制定了《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项目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提出治理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确保治理项目顺利实行。

  为提高水环境质量,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分析本市各行业水污染物排放状况的基础上,正在修订北京市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满足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与时俱进,开创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新局面

  通过实施五年的综合治理,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规划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随着广大群众对水环境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治理任务依然繁重。在水资源保护体系中,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水资源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水资源配置体系中,郊区水网建设力度尚待加强。防洪减灾体系中,目前河流抵御极端暴雨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规划确定的37个项目142亿元投资,在未来的三年里,有14项88亿元投资有待完成。

  本市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虽然近几年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与城市建设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尚存在较大差距。今后,将积极围绕市人大和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为契机,毫不动摇地坚持“三个转变”的治理理念,加强干支流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三大体系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流域治理长效监管机制,开创流域治理的新局面。

  (一)坚持治理理念,坚持规划蓝图,毫不松懈一抓到底

  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与重点区域发展相结合,特别是在实施通州新城、昌平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顺义新国展、亦庄经济开发区、海淀北部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过程中,统筹考虑防洪、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水环境治理、雨洪利用等内容,结合相关市政建设,完善专项规划,毫不动摇地将规划理念和蓝图一抓到底。

  (二)突出重点,实现突破

  以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为重点,加快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速度,提高削减污染物能力,提升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确保到2015年完成规划确定的内容。

  以中小河道治理、生态水网和雨洪利用工程建设为突破,加快消除城市重点区域积水问题,基本实现河道排水达标、有水则清、无水则绿,推动中小河道设施体系、运行管护体系和监管体系的构建。

  (三)强化纳污监督考核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确定城镇污水处理量(率)、COD和氨氮削减量、区县界考核断面水质作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并分解到各区县。

  建立纳污监督管理的考核制度。将考核指标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从2012年起,每年年底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监督和奖励机制,将考核结果定期公示,对考核达标的区县和部门给予奖励。

  鉴于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较长期的任务,下一步将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进一步从规划落实、制度建设、任务细化、机制创新、问题整改等方面,认真抓好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妥善解决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扎实有序推进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请市人大及人大代表对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继续予以关注,发挥监督作用,确保治理效果持续发挥效益。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