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报告

市政府关于报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情况审议意见书办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0-01-11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 

  2008年4月17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情况的报告”。根据《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对“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书》(京常审字〔2008〕1号),市交通委等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方案的请示》(京交研文〔2008〕294号),2008年10月16日报市人大常委会。

  落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对“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书》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系统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交通筹备和赛时交通保障任务,全面提升了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结合北京奥运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北京市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年)》,明确了今后七年继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打造“公交城市”等的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根据

  《北京交通发展纲要》和《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确定的“两定四优先”政策,继续抓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各项工作。

  一是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按照奥运模式,市、区县两级部门和单位实施“双进入”,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对在建的6条线路和即将开工的6条线路,每条线路成立指挥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协调各委办局、区政府、央产、军产、宗教产及市属设施产权单位在办理手续、征地拆迁、设施改移、交通导改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加强领导,统一协调,相关区政府成立分指挥部,具体负责征地拆迁、建设秩序保障等工作。目前,地铁4号线正在进行空载试运行,将于9月底建成通车,8号线二期、昌平线一期、大兴线、亦庄线建设顺利进行。

  二是为了适应网络化运营的要求,应对大客流的压力,千方百计提高地铁运输能力。先后14次缩小地铁既有线路运行间隔,地铁1号线最短达到2分15秒,2号线达2分,5号线、13号线、八通线均由4分钟缩短到3分钟。同时扩大列车编组,提高运输能力。

  三是加大公交路权优先力度。公交专用道总里程增加41.6公里,达258.5公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成绩斐然,已建成南中轴路、安立路、朝阳路3条线路。

  交通出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增强。2008年公共电汽车日均客运量1224万人次,增长了26.6%,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354万人次,增长了84.4%,公共交通(地铁、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36.8%,奥运期间更是达到45%以上。2009年上半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7.3%,高出小汽车0.2个百分点,公共电汽车日均客运量达到1412万人次,增长了15.6%,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356万人次,增长了0.6%。

  (二)继续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公共交通城乡一体化

  2008年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83.4亿元。其中,轨道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26.7亿元,投资规模保持较高水平。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和机场线三条线路建成运营,新增里程58.1公里。奥运期间,轨道交通成为观赛乘客和市民到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首选交通工具。公交枢纽场站建设完成投资7.2亿元,同比增长134.9%,奥运电动汽车充电场站以及东直门、西直门交通枢纽相继投入使用。加大公共交通运力投资,投资49.5亿元,同比增长129.9%,为历年最高。其中轨道交通购置新车528辆,公共电汽车购置新车4498辆。

  按照减少重复线路,扩大覆盖范围的思路对公共交通线网进行优化调整,逐步建立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相匹配的三级网络。2006年至2008年底,公交线路从576条增加到668条;线网长度从3890公里提高到4121公里,增长了5.9%。削减重复站位3145个,优化调整了430条公交线路,解决和改善了600余个小区居民的出行问题。2009年第一批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已于4月26日实施。共涉及公交线路41条,其中新开线路13条,调整线路27条,撤销线路1条,削减并行重复线路长度74公里,重复设站111个,市区减少1385车次,长安街、北京站、东直门等城市核心区道路的交通拥堵得到缓解。第二批线网优化方案于7月8日执行,共涉及线路13条,配合地铁4号线的开通,缓解白颐路、菜户营、广安门、西二环等路段交通拥堵,解决东西花市大街东行单向无公交车问题,方便惠新西街沿线居民出行,启用长安街公主坟主路公交港湾。

  系统规划建设三级公交换乘场站体系,着力改善换乘条件。加快一级换乘节点即综合枢纽建设,建成的动物园、六里桥、东直门、西客站南广场等交通枢纽,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换乘,大大提高交通网络节点的集散能力;加快二、三级换乘节点建设,在市区规划二级换乘节点(换乘中心站)20处,三级换乘节点(换乘站)49处,公交综合驻车设施12处,完成安定门、北官厅、大北窑、四惠、大屯、阜成门等35处公交换乘场站改造,119条线路实现站内到发,日均37万人次实现站内换乘,既方便了乘客,又减少了公共交通与社会交通的相互干扰;推进驻车换乘系统建设,方便小汽车与公交、地铁换乘,沿轨道交通车站建设小汽车驻车换乘系统,实行按次2元的低价位停车换乘的收费政策,引导小汽车换乘公共交通,减少市区小汽车交通量,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已建成天通苑北站、通州北苑驻车换乘停车场(P&R),其中天通苑北站的436个停车位使用率高达100%,有效缓解了5号线周边道路的拥堵情况。

  明确郊区客运改革发展思路。在行业管理方面,明确市区(0-8字头)和市郊9字头公交的行业管理由市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区县境内客运由区县政府负责,区县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行业管理,市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指导;在线网布局方面,明确市郊9字头公交线路主要服务于市区与远郊区县县城和重点乡镇以及远郊区县间的出行,区县境内客运线路主要服务于各远郊区县境内的出行;在票制票价优惠政策方面,按照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原则,在现行票制票价的基础上,对郊区客运实行折扣优惠;在扶持政策方面,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市区(0-8字头)和市郊9字头公交的财政扶持由市级负责,区县境内客运财政扶持由区(县)政府负责,市级给予支持。2008年底,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

  (三)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交通运输智能化运营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建成地面公交运营管理和服务9大应用系统,基本形成了地面公交智能调度运营体系,在奥运交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了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乘客信息服务等10多个应用系统,建设智能化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实现了8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网络化运营与调度;通过地铁1、2号线信号和通信等改造工程,缩短了列车运行间隔,大大提高了安全和运输能力;市政交通一卡通已覆盖全市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和部分出租车及停车场,发卡量超过2800万张。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领域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开展节能环保、降噪、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等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如废胎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在机场南线高速公路、展西路等得到应用,已累计利用28万条废旧轮胎;奥运场馆周边道路示范应用了低排放、低能耗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路面沥青冷热再生利用技术应用于八达岭高速公路路面和长安街路面大修。研究应用了交通基础设施预防养护、快速修复、桥梁安全监测和不中断交通加固技术,提高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水平。

  公众交通信息服务取得突破。自主研发了基于浮动车的动态交通信息集成处理系统,实时采集处理13000辆浮动车数据,实现了对市区90%以上道路路况监控。建成了国内首个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网站提供城市道路实时路况、驾车路线、停车场等25项服务;建成交通服务热线,实现了公交地铁换乘、市政交通一卡通等交通信息的查询;推出了国内首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态车载导航仪,实现了动态路径诱导服务;初步形成基于网站、交通服务热线、交通调频广播、路侧情报板、动态车载导航仪、手机短信等多模式、综合性的交通信息服务,在奥运车辆、奥运场馆得到实际应用。

  加强对静态停车管理。市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研究提高重点地区、重点区域白天路侧停车位收费标准,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小汽车尽可能停放到地下停车场、地面停车楼(场),减少进入中心区机动车数量,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和因地面停车引起的交通拥堵。

  (四)全面兑现公共交通承诺,实现赛事交通与社会交通和谐运转

  奥运期间,开通地铁奥运支线和34条奥运公交专线以及192条赛会志愿者通勤班车线路。持奥运会注册证件人员、持开闭幕式和比赛当天门票观众,可免费乘坐全部公交、地铁。奥运会期间,地铁奥运支线日均开行646列次,日均运送乘客20.49万人次,34条公交专线日均发车8400车次,日均运送乘客67.2万人次,192条赛会志愿者通勤班车线路共出车4.1万车次,运送志愿者184万人次,安全行驶73.3万公里。

  公共交通保障措施到位,公交、地铁和出租汽车运营效率明显提高。地面公交采取增加车辆、延长运营时间等措施,车辆运行准点率提高,每日配公共电汽车1.78万余部,日均发车17.2万车次,运送乘客1313.9万人次;地铁8条线路全路网运营安全稳定,客流有序,日均开行4312列次,运送乘客395.1万人次;出租汽车每日出车率达95%约6.3万辆以上,日均运送乘客221万人次。奥运期间乘客普遍反映,乘坐公共交通方便、快捷、不拥挤。

  (五)加强对公共交通资金投入的监管,促进公共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着眼于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在保障公共交通事业必要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政府财政支出相关制度,建立公共交通合理成本标准考核机制和车辆、场站投资以及低票价公共财政支出及补偿机制。

  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在保证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定位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健全、理顺公交规划、线路管理和运营监管的体制机制,建立公交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以合理的公共支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加强远郊区县境内客运监管工作力度,明确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制定郊区境内客运统一服务规范、一卡通卡使用监管办法和企业成本标准,以及行业检查、监督、考核办法。

  (六)采取综合措施,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快研究和制定调控小汽车合理使用的政策。奥运后,通过实施每周少开一天车和每周一日高峰时段停驶的交通管理措施,为公共交通运行顺畅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全路网平均速度早高峰为24.9公里/小时,晚高峰为23.3公里/小时。拥堵指数大幅下降,平均值为5.19,处于“轻度拥堵”等级。

  二是出租汽车电话叫车次数增加,达每日8000余次;出租车调度站、停靠车位有所增加;出租汽车空驶率为38%,有所降低。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提高了出租汽车的运行效率,也为地面公交提供良好的道路通行条件。

  三是做好交通文明宣传进社区、家庭、学校、单位、农村,广泛开展行车、乘车、停车、行路、服务、管理文明为重点的交通文明活动。深入开展公交地铁排队日、让座日、交通志愿者服务、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和公交、地铁、出租汽车等窗口行业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活动。广泛宣传优先发展公交的重要意义,倡导绿色交通的理念,引导市民把公交作为首选的出行方式。

  四是优化公共交通信号系统。按照《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六阶段(2009年)工作方案》,2009年新建99处公交优先灯控系统,使公交优先路口达到150个。有步骤分阶段完成五环路内880处信号灯优化配时,改进205处快速路出入口信号控制系统(二环路45处、三环路28处、四环路83处、主要联络线49处),实现自动和人工干预两种调控模式,提升交通调控和抗风险能力。增加中心城主干道绿波路段,提高路口通行能力。提高信号灯故障自检水平,新增信号灯故障自动监测器55处,新增电视监控运行状态监测器200处。

  五是提高交通信息服务水平。通过交通仿真和实时测算,使交通流量预测预报精确至5分钟,更好服务市民出行。扩大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增加整点路况分析、区域交通变化、静态交通预报等信息,引导市民提前选择出行路径。新建60块室外诱导显示屏,实现对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的连续诱导。在100个路口设置行人倒计时和盲人音响组合灯具800组。

  六是完善交通指路标识系统。增设道路隔离护栏30公里,增设指路标志2000面、路名确认标识3500面、地面标识500组,提高交通安全服务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未来几年,我市交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交通结构将处于关键的调整期,虽有进一步优化空间,但仍有可能出现波动。能否有效调控小汽车需求,优化调整交通出行方式,巩固和发展公共交通在全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将是交通发展和缓解中心城交通拥堵的关键。目前我市建设地面公交快速网络任务仍然艰巨,换乘设施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交通发展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为特征的新北京交通体系建设,重点要继续全方位深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下大力气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结构,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系统建设,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形态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可持续发展,打造人文、绿色、高效的“公交城市”。

  (一)继续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

  按照“安全、质量、功能、工期、成本”五统一的原则,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扩大线网规模,增加中心城线网密度。2010年地铁运营里程达300公里,2012年达420公里,2015年达561公里,形成“三环、四横、五纵、八放射”的网络体系,五环路内线网密度达0.51公里/平方公里,平均步行1000米即可到达地铁站。

  (二)挖潜轨道交通既有线路运输能力

  更新运营线路老旧车辆,缩短发车间隔,提高运输能力,骨干线路高峰时段最小发车间隔达2分钟。新投入运营线路高水平开通,开通时最小发车间隔3-4分钟。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日均客运量达1000万人次以上。

  (三)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提高地面公交网络化效益

  充分发挥地面公交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覆盖中心城、新城、乡镇的公共(电)汽车服务网络。优化调整中心城线网,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完善线网功能结构,适度增加支线网密度。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继续增辟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450公里以上并连续成网。中心城90%乘客步行到最近车站距离不超过500米,高峰时段主要干线候车时间3-5分钟,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控制在70%左右,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达1500万人次以上。

  (四)构建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

  依托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BRT)、常规快速公交线网,打造以早晚高峰通勤出行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地面公交运送效率为重点的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

  (五)加快枢纽、换乘场站建设

  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换乘水平,改善换乘环境,实现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多种方式换乘设施同步规划、建设、运行。建成13个综合客运枢纽,优化公交场站布局,建设改造50个以上换乘中心站,随轨道新线同步建设26处驻车换乘(P&R)停车场。

  (六)倡导绿色出行

  开展“公交周”、“无车日”、“少开车”等多种活动,倡导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和低排放、低能耗汽车。

  特此报告。

  2009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