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 > 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施行

日期:2022-07-28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日前,记者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今年5月,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作为助力中轴线申遗的必要环节,条例明确了谁来保护北京中轴线、怎样保护北京中轴线、如何让中轴线活起来、公众如何参与中轴线保护等内容。
  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弘的城市历史建筑群。
  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七个多世纪风云变幻,保存延续至今十分不易。
  条例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围绕保护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维护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包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划分遗产区和缓冲区,针对各类保护对象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并从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考古勘探、工程建设、腾退改造、应急保障等方面,规定了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怎样“焕活”中轴线文化遗产?
  为更好让中轴线文化遗产“活”起来,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条例针对不同主体,规定了多种传承利用措施。
  更多文化遗产将与市民群众“见面”。条例提出,统筹推进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向公众开放,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逐步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鼓励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
  条例明确,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本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捐赠或者委托展示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实物、资料;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研究、发掘和阐释。
  开放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条例提出,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会同文物、交通等部门采取措施,统筹遗产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控制游览接待规模,合理调整和改善交通组织,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产品,促进北京中轴线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
  条例明确,保护对象作为景区向社会开放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护责任人应当确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按照保护要求采取预约或者适时限流、分流等措施。
  谁来保护北京中轴线?
  为保护北京中轴线,条例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活动,同时明确了多层次的保护主体和保护责任,着力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包括——
  市政府和保护对象所在地的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市文物部门主管整体保护,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建立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重要事项;
  设立保护机构,具体负责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工作;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护责任人依法履行保护责任等等。
  中轴线文化遗产需要全民守护
  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条例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北京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并有权制止、举报破坏北京中轴线的行为。
  条例还规定,对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人民政府和保护对象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予以表彰或者奖励。
  此外,条例还就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保护职责,破坏或者损毁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未经审批在保护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其他影响中轴线传统风貌、历史格局的活动等行为的法律责任,与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了衔接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