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省人大

合肥人大:法治助力打造“巢湖名片”

日期:2022-07-13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原标题:合肥人大:法治助力打造“巢湖名片”
  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境内,面积78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下游重要的生态湿地。合肥环抱巢湖,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考察时,对巢湖治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法先行,依法监督,发挥代表作用,在巢湖综合治理中扛起人大使命,为打造巢湖这张合肥最好名片作出人大贡献。
  2022年5月12日,合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巢湖综合治理进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会议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聚力推进环境保护和巢湖综合治理,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立法引领
  筑牢巢湖治理法治之基

  前不久,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揭晓,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合肥是其中之一。
  生态湿地对维持生态平衡、降解水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委、合肥市委高度重视环巢湖湿地建设,省委作出“谋划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工作部署,市委制定方案明确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目标。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助力守护巢湖一泓清水。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2019年11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明确保护范围、禁止行为、工作机制等10个方面内容,对肥东十八联圩、肥西三河、巢湖半岛等十大湿地实施依法保护,划定约10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确保其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该举措被评为“2019年度安徽十大法治事件”。
  决定的出台,有力推进环巢湖湿地建设和巢湖综合治理,环巢湖十大湿地建成9个,修复湿地面积6.5万亩,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环巢湖湿地植物达560余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近300种,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成为“常客”,为提升生态功能、改善巢湖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护环巢湖生态的初心也体现在推进公益诉讼的各个环节。早在2018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就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作出《关于支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规定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近年来,检察机关通过发出检察建议、监督推动水污染等案件整改落实的方式,有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制定《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巢湖流域协同治水,守护“城市水脉”;修改《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规范排污行为,保障入湖河流水质,促进巢湖水环境改善;出台《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合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挥立法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公民崇德向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一件件地方性法规,聚焦源头治理,规范环保行为,加强刚性约束,为巢湖综合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
  强化监督
  解决巢湖治理关键之问

  巢湖水污染一度较为严重,如何通过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助力巢湖综合治理,成为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道“必答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聚焦重点水域、重点单位和项目,全面了解巢湖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为增强检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邀请有专业背景的市人大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委托第三方开展调研评估,与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执法检查报告紧扣法律实施情况,重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推进问题整改落实作为重点,对中央及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巢湖水污染问题,以及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专题询问提出的问题等,列出清单,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及时整改落实。
  为针对反馈问题把好脉、开好方,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听取市政府关于河(湖)长制落实情况的报告,开展河(湖)长制落实情况专题询问。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巢湖湖长履职尽责、“一河一策”制度实施、入湖河流水质监测等提出10个问题,11个河长制成员单位负责人分别回答,并提出改进措施。会后整理形成《审议意见书》,及时转交市政府研究处理,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加强水污染物增量控制、提升水环境容量等意见建议得到有效落实,推动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整改。
  持续监督有利于摸清生态“家底”,有效守护绿色空间。5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听取审议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和巢湖治理情况报告,重点关注巢湖水质特别是蓝藻治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沿湖藻水分离站建设、做好蓝藻监测预警、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实施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意见建议,持续推动巢湖蓝藻治理,促进巢湖水质改善。2021年,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优良率达85%,巢湖东、西半湖和全湖水质均值均保持Ⅳ类。
  一线履职
  还百姓一方清水绿岸

  漫步环巢湖沿线,一个个湿地串珠成链,犹如一条赏心悦目的“翡翠项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聚焦欣赏“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
  这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离不开广大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努力。近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500多名市人大代表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巢湖综合治理等主题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关于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当地农民增收产业升级的互促作用”等调研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2020年11月,184名市、县、乡镇人大代表和50名市县人大机关干部走进庐江县,逐户走访夏季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2910户受灾贫困群众,深入了解灾后生产生活恢复情况,收集整理反馈问题清单305份,向市委提出修复水毁设施、加强环巢湖生态湿地建设、推进了庐江县有计划实施退耕还湿、发挥湿地蓄水功能、改善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等多条建议。
  加强巢湖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代表们提出议案建议的主要关注点。合肥市人大代表围绕加强巢湖流域综合治理,提出推进巢湖治理与绿色发展、加大“民间河长”支持力度等议案建议。为抓好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选取“关于南淝河污染治理的议案”“关于增大生物生态法在巢湖蓝藻治理中应用比例的建议”等,进行重点督办,开展综合评估,并进行满意度测评,督促有关部门办理落实。
  哪些事情该办,老百姓说了算。2019年9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推行乡镇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通过“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工作机制,把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生态环境项目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助推基层生态环保工作。代表票决制全面推行以来,环巢湖流域烔炀、中垾、槐林等乡镇人大,组织代表深入调研,票选出河道清淤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石茨河公园项目等一批环境治理民生项目,促进群众身边“关键小事”落地实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宏伟蓝图下,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踔厉奋发,创新思路,深化举措,凝聚起全市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努力为合肥加快打造科创名城、产业名城、巢湖名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