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市陆生脊椎野生动物达581种
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本市目前有维管束植物2088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81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在国际大都市中排名前列。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环抱北京城,五大河流分布全域,形成了森林、湿地、农田、山地等层次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构成了本市生物多样性的良好基底。
监测显示,北京地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088种,其中包括百花山葡萄、紫椴、黄檗及野大豆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北京水毛茛、槭叶铁线莲等80种(类)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陆生脊椎野生动物达581种,其中包括褐马鸡、黑鹳、麋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1种,狼、豹猫、大白鹭等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2种。
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自1985年建立松山、百花山两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本市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先后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约占市域面积的22%,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这些保护地主要集中在生态涵养区,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遍及城乡的葱郁森林,让城市变得会呼吸、有生命,也为动植物提供了栖身之所。自2012年以来,本市连续开展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2.46万公顷,基本形成了从平原到山区成片连网、互联互通的大尺度生态板块。特别是近年来,本市造林遵循“复层、异龄、混交”的方式和“乡土、食源、长寿、抗逆、美观”的树种选择原则,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和生境。
湿地是一种“半水半陆”的独特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本市不断建立完善湿地分级体系,47块2.5万多公顷湿地入选市级湿地名录。在中心城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完成了西海湿地公园、亚运村小微湿地;在平原地区,以城市副中心等区域为重点,建设温榆河湿地公园等大尺度森林湿地,解决生态系统“绿而不活”的问题;在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交界地区,通过推进延庆野鸭湖等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生态保育,进一步提升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每一位市民。“十三五”期间,本市开展自然体验活动78场,超300万人次市民参与。在野生动物救护方面,累计救护各类野生动物237种1.9万只(头)。(朱松梅)
相关新闻
经开区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
昨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南海子湿地公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宣布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计划利用一年时间,集合专家、学者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对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开展生物调查、观测与评估工作,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调查结果将以出版物的形式对社会公布。
此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提供指导,由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实施调查,将根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建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物种名录》。
在名录基础上,理清经开区物种资源本底状况,分析物种在空间和季节分布以及变化趋势,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点,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形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多样性年报》。通过收集整理大量鸟类及动植物的珍贵素材和影像,编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常见动物》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常见植物》并出版印刷。
这次调查活动也是一次工作模式的创新,来自亦庄新城的企业、园区、学校、社区将参与其中,成为“美丽中国、实践有我”的践行者。
调查活动启动当天,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现场放养了两对成年麋鹿,让它们在南海子公园安置新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南海子湿地公园建设一个500亩的自然带试验区,将此次放养的麋鹿加入到这一自然演替过程,一方面扩大了北京麋鹿的生活区域,更重要的是发挥麋鹿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旗舰物种的作用,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