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网讯 8月7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李颖津副主任到西城区就修订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征求市、区人大代表和驻区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和居民代表的意见建议。
李颖津副主任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白纸坊街道办事处主任杜春晓同志关于垃圾分类工作情况的介绍。白纸坊街道辖区占地面积约3.11平方公里,分为19个社区,共有125个居民小区和11个平房小院,辖区人口约12.4万人,属于高密度居住区。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工作主要涉及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大件装修垃圾六个部分,目前均已做到分类处理,并在一些大型单位试点实施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降低清运成本,辖区建设了大件垃圾回收转运站,引进大件垃圾处理设备,通过粉碎和压缩将大件垃圾转化为颗粒状形态再进行回收利用,着力解决大件垃圾处理难题。同时,稳步推进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基层党组织、党员带头示范,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的方式,充分调动多方社会力量,结合入户宣传、志愿者宣传培训、主题宣传培训、积分兑换、答题兑换、参观垃圾处理场等方式,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多维度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特别是在辖区学校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校园宣讲活动,积极发挥孩子的纽带作用,带动身边的家人一起参与进来,提高辖区垃圾分类参与率。
在座谈过程中,市、区人大代表和驻区企业、小区物业和居民代表为做好城市垃圾分类、完善地方立法积极建言献策。大家认为,一是要把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统筹进行,建立对快递外卖等外包装的约束机制;二是要坚持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并重,做好源头治理;三是垃圾分类相关措施要因地制宜,对于平房胡同、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的管理应当有所区别,不宜搞一刀切;四是广泛设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增设垃圾处理设施;五是垃圾分类管理应当奖惩结合,慎用信用惩戒措施;六是垃圾分类处理属于系统工程,需要居民、物业、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各方一起努力、形成合力;七是垃圾分类宣传要更加通俗易懂,多采用些卡通、漫画等形象生动的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教育实际效果。
李颖津副主任对街道的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和创新举措给予肯定,对市、区人大代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感谢,并要求调研组认真做好建议梳理归纳,广泛征求基层意见,汇集民意民智,为条例修订进一步凝聚共识,让立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座谈会后,李颖津副主任还实地查看了解社区垃圾分类、就地处理和运输等工作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主任张伯旭、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巨德等参加调研活动。(财政经济办公室经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