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号线“压力山大”,频频影响新线换乘,代表建议——加快10号线廊道扩能
地铁新线越建越多,但一些已开通的老线却仍旧很挤。车厢里人挤人已是10号线早晚高峰的常态。这个很多老百姓都格外关心的问题,被多位市人大代表带到了两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19年本市将加大交通综合治理力度。分组讨论时有代表提出建议,在加强建设轨道新线的同时,交通和建设部门也应该考虑10号线等地铁老线运能提升的问题。
现状
老线压力大影响换乘站开通
在市人大代表、市轨道公司总经理丁树奎看来,10号线运能提升已迫在眉睫。统计显示,地铁10号线的日客流及客流强度始终位居全国第二,位于本市第一。2018年上半年,其日客运量最高达193.1万人次。在常态限流情况下,双井至国贸区间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达4.52万人次,满载率在120%以上。
这也间接影响到与10号线换乘的地铁新线。丁树奎说,2014年底通车的7号线双井站本可与10号线换乘,但考虑双井站的客流压力,为保证运营安全,如今整整4年多过去,7号线双井站都没有开通。
命运类似的还有8号线三期大红门站,该站本应与10号线换乘,但由于换乘厅未能建成和10号线南环东段客流压力等因素,也未能投入使用。
根据近期建设规划,至2022年底,10号线还将与10条地铁新线衔接换乘。“这10条新线中多数线为8A编组,而10号线车站为6B编组,车站规模较小,许多换乘车站将无法直接承接这些新线换乘客流。”丁树奎说。
难题
高峰发车间隔已到极限
为什么10号线客流压力会如此之大?
这源于10号线的特殊位置。10号线是北京地铁的第二条环线,线路串联起北京线网中所有骨干线。同时,10号线途经三、四环路高密度建设地区。据介绍,10号线贯通运行后客流持续稳定增长,仅过5年时间,10号线部分区间最大满载率突破100%,线路处于超负荷运营状态。
为保证运营安全,运营部门采取了限流等措施。目前,10号线常态限流车站已达到11个。
“一般来说,地铁运能提升的技术手段会采用改造信号等设备缩短发车间隔,或者增加列车编组。”市人大代表、交控科技公司总裁郜春海也认为,目前地铁采用的“最强大脑”CBTC信号可以实现的最小发车间隔是90秒,但运营方会让运营组织留有余地,基本上最小发车间隔是2分钟。
一些地铁线在部分区段也会考虑列车组织的方式。丁树奎说,10号线目前已实现设计的远期最小发车间隔,即2分钟间隔;但10号线沿途都是地下车站,在现有的运营情况下,基本不可能改造增加列车编组。
支招
沿10号线线位修建复线
记者了解到,10号线东环、西环早高峰客流南向北为主导流向,客流向CBD和中关村两大工作岗位聚集区聚集;10号线东环和北环高峰时段运输能力已显不足。
“专题立项研究提升北京地铁10号线运能势在必行。”丁树奎建议,线路所处的廊道位置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考虑沿10号线修建复线或快线。所谓“复线”,也就是在10号线下方,再建设一条新线。10号线廊道扩能对于提升全网效能、提高全网旅行速度具有全局意义,也具有一般线路不可比拟的客流、经济和社会效应。
市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也认为,地铁线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即将启动的地铁13号线拆分,就是对既有线的改造,“东京等国际上知名城市,都曾对其既有老线进行一定的改造,提升运能。”
丁树奎解释,10号线全线长57公里,一圈运营时间为104分钟。如果沿目前10号线的路由修建快线,串连重要换乘节点和大客流车站,就能缓解10号线的客流压力和运营安全风险,提升运营效率,节约乘客出行时间。(曹政)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