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4岁老人写信感恩“新时代的成果”
今年,市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郝照平提交了一份名为“推进北京南北均衡发展,高起点规划设计南中轴区域复合生态”的议案。为了让这份议案更有建设性,郝照平和多位同事一起做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并将调研结果写成了一本厚厚的建议。除了议案,郝照平今年还将一位84岁老人手写书信带到会上,将“有温度的故事”分享给代表们。
两页多手写信
感恩“新时代成果”
“这封信是我们航天一院一位84岁老人——熊祖仁写的,足足两页多的纸。”郝照平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这封信被老人命名为“有温度的故事”。“我工作的大院地点在城南航天城,位于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个老社区,现有275栋住宅楼里没有电梯的足有248栋,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5万人,老龄化达到33%,大伙儿上下楼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在北京市连续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带动支持下,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加装外挂电梯还是智能代步器?经过各种调研,结合不同小区的实际,郝照平和同事们联合丰台东高地街道工委最终敲定,率先给街道梅园里8号楼、14号楼装上外挂电梯,给万源西里45、46、47三栋楼装上智能代步器,上百位居民多年爬楼梯上下楼的日子成为历史。
“退休老职工熊祖仁知道此情况后,非常感动,老人在信中说,这是‘新时代的成果’。”郝照平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老人居住的那楼栋还没有加装电梯,他希望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居民尤其是和他一样的老人能享受到这个“新时代的成果”,能够在夏天到楼下乘凉、秋日午后在楼下晒太阳。“在参加人代会的前4天,我收到了这封信。老人这封信,真的很激励我。”郝照平表示,会议结束他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人回信,向老人传达市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同时,今年,航天一院将在梅园里、菊园里两个小区的18栋居民楼安装外挂电梯,已经开始论证和征求大家意见,希望让更多居民顺畅出行。
加装电梯前精准评估
管网改造等难点
谈及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智能代步器的经验,郝照平分享说,在改造前,社区管理者要和住户们多交流,进行系统、充分的摸底。在改造过程中,需要针对管网改造、老楼承重、安全等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绝对精准的测量评估。另外,郝照平还建议,对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各区、社区等都在试点和探索,市、区两级在政策上应该进一步细化、统一标准。
组成专门调研小组
针对议案展开调研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今年,郝照平还带来了一份“推进北京南北均衡发展,高起点规划设计南中轴区域复合生态”的议案,为了做这个议案,上会前一个半月,他就和单位负责文化、产业、经济、规划等不同领域的同事自发组成了专门调研小组,按专业领域分工,在生态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展开走访、调研,并最终形成了一本“发展建议”。
建议北京以历史沿革为时间轴,以南中轴及延长线为空间轴,以生态、文化、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为核心要素,以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为战略引领,探索构建地区各方资源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加强央企协同,竭力释放丰台区政府与区域龙头企业发展创新活力,对标“生态轴、文化轴、发展轴”定位,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动南中轴区域发展建设,用南北中轴发展引领南北城市空间协同发展。(曹晶瑞)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