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位专家议轨道交通
昨晚八点半,北京会议中心九号楼,郜春海、周志亮、郭继孚、丁树奎四位代表聚在一起讨论,准备就“如何提升北京地铁运力”集思广益,提出代表建议。
他们四位分别来自中国通号、交控科技、市交通发展研究院、市轨道交通建设公司,都是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交通。
“据我观察,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高峰期地铁拥挤,二是换乘不够便捷,比如我有位同事,从东北角的太阳宫到西三环的六里桥,得花一个钟头。这反映了区域快线的功能缺失。”先开腔的是郜春海,“要解决这些问题,科技创新是重要途径。刚开通的燕房线,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与其他线相比,每个车站经停时间节约了7秒,缩短了不少乘客等候时间。我建议,加强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以技术为引擎助力问题解决。”
话音刚落,丁树奎接过话茬儿。“认同郜代表的意见。建议成立轨道交通科创中心、测试基地,再研究如何节约出下一个7秒,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提高效率。”其他三位代表认真记录着,笔下沙沙作响。“我们正在编制第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到2021年,本市轨道线网将从600公里增加至1000公里,运力将会大大提升,拥堵问题也会缓解。我建议,突出快线规划,加快第三期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丁树奎说。
郭继孚接着说,“还可以加上‘优化组织’这一条,运用大数据为乘客提供服务,比如提供优质的售检票系统、出行方案等。”
“加强高铁和地铁的有效衔接也很重要。在北京西站,进地铁站要排大队。原因之一就是列车与地铁时刻表各自独立。长途列车与地铁早晚高峰可以对表,考虑错时。”周志亮补充道。
一番讨论,四位代表有了共识,建议初稿有了框架,详加整理就准备提交大会。(李瑶)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