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国资委、市环保局、市旅游委、市发改委负责人答记者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
市环保局
最新PM2.5源解析结果即将公布
在昨天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透露,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本市正在推进PM2.5源解析,预计结果很快公布。北京将据此制定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把高排放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
今年治污重点瞄准高排放车
如何打好蓝天保卫战,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以细颗粒物来源解析为基础,制定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本市环保部门将把高排放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将低排放区由六环路内扩展到全市域,从严查处尾气排放超标车辆,严格落实高排放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限行规定;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
于建华还补充说道,特别是针对重污染天气,要认真落实重污染应急预案,加强道路、工地、裸地扬尘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水平,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到底何时公布?于建华透露,PM2.5源解析正在推进,因为这个解析是跨一个整年度的,2017年刚结束,可能会花点时间,预计很快就会公布结果。
70城市PM2.5浓度降3成多
改善空气质量,离不开区域联防联控。发布会上,于建华晒了一组数据: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较2013年下降35.6%。
区域协同治理的成绩单也相当亮眼:去年,京津冀及周边7个省区市70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5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7.2%;其中,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值是64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9.6%。
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区域协作对大气污染防治必不可少。在于建华看来,区域联防联控对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有加快提速的作用。
研究试用PM2.5移动监测系统
本市已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全国率先建成PM2.5高密度监测网络,将原有35个PM2.5监测站点升级扩展为67个地面站,并建起覆盖街道、乡镇的小型监测站,监测范围覆盖城市、农村、工业企业集中区、交通干道等,还结合新一代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垂直监测网络、高精度气象观测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分析评价能力。
当前,本市环保部门正在研究PM2.5移动监测系统用于环保执法,比如利用车载或手持监测设备测量PM2.5浓度,并与之前的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以提高执法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今后,推进环保精细化管理,本市将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在大气污染源重点行业率先发放,推进固定污染源全过程“一证式”监管。利用环境大数据,推进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平台,整合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经济社会运行和地理信息等数据,实施精准执法,在环保领域实现“一张图”多领域综合管理。(任敏)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