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六区常住人口两年下降74万 2016-2017年PM2.5浓度累计下降28%
在昨日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作《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报告称,2016-2017年,PM2.5浓度累计下降了28%,城六区常住人口规模累计下降74万人。
进展情况
绿色宜居类指标完成好于预期
报告显示,主要指标完成较好,从评估结果看,《纲要》确定的27项主要指标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慢于进度要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指标需要加快工作进度,其余已提前完成或达到进度要求。
其中,红线约束类指标进展情况总体良好。2017年常住人口规模为2170.7万人,比2016年减少2.2万人,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负增长;2017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945.87平方公里,持续上升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绿色宜居类指标完成好于预期。2017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2016-2017年累计下降了28%。
提质增效类指标快于时间进度,2016-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6.8%,略高于年均6.5%的规划目标。
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410个
报告称,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本市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修订细化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410个,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459家,城六区高校累计向郊区转移学生约3万人,非首都功能疏解完成阶段性目标。累计腾退土地上万公顷,整治“开墙打洞”近3.6万处,150条背街小巷达到“十无”标准,城市面貌发生积极变化。
城六区常住人口持续减少,2016-2017两年城六区常住人口规模累计下降74万人,年均下降3%左右;人口布局进一步优化。
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有序启动
推进城市副中心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大工程建设,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有序启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面完成城乡结合部100个市级挂账重点地区整治。42个重点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截至2017年底累计创建美丽乡村1300个。
燃煤总量从2015年1165.2万吨减至2017年490.5万吨以内,2016-2017年淘汰老旧机动车93.6万辆、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1万家,完成国家“大气十条”任务目标。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4.2公里,总里程达到608公里。公交快速通勤系统加快构建,新增公交专用道166公里,总里程达到907公里。
全市累计新增幼儿园学位5.2万个
围绕“住有所居”加强保障房建设,完成10.8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政策性住房新开工17.2万套、竣工19.1万套,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幼儿园学位5.2万个,中小学学区和教育集团分别达131个和158个,城区跨区支持远郊区新增23所优质校。全市已建设7个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72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498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三边四级”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医药分开综合改革,3700多家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
主要问题
到2020年还缺17万个学前教育学位
报告称,目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城六区常住人口要实现到2020年比2014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目标,“十三五”后半期任务比较艰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基础仍不牢固,与国家标准相比还有差距。学前教育需求未来几年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据测算,到2020年还面临约17万个学位缺口。
城乡发展仍然存在不协调问题,截至2017年底,全市仍有低收入农户7.06万户、15.1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5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尚需缩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仍然不足,中关村人均创新产出(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和人均经济产出(劳动生产率)分别仅为硅谷的1/2和1/4。
对策措施
力争明年底完成7号线东延
报告提出了推动《纲要》落实的对策措施。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力争2019年底前开通八通线南延、7号线东延等线路。全面提升区域交通网络支撑能力,建成京张高铁、京沈客专、京雄城际等干线铁路,建成兴延高速、延崇高速等高速公路,实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期通航。
继续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20年,实现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全覆盖。
报告中提出,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
持续推进“煤改清洁能源”,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95%以上,到2020年,本市将再退出10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提高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