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全面有效实施,2017年3月至5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执法检查组,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审议。
在收到《审议意见》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领导多次带队实地调研,听取工作汇报,作出重要批示。我委会同各区各部门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
(一)加强普法,形成依法治理生活垃圾的广泛共识
1、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
运用多种媒体,针对居民、党员、公共机构等不同主体,强化宣传的时效性,扩大法规的普及率和知晓率。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社区宣传培训活动4000余场,组织中央、市属和境外媒体围绕垃圾分类集中采访20余次,共发布相关新闻238篇,官方微博113篇,官方微信原创15篇。
2、加强居民源头分类宣传指导
开展入户宣传,推进全民参与,鼓励市民依法开展垃圾分类。落实垃圾分类基层管理机制,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全市共招募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分拣员、监督员和楼门长等专兼职人员27869人。东城区发挥“小巷管家”作用,引导街巷居民、驻街单位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发动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参与垃圾分类共计2600余次。东城、朝阳、门头沟、密云、顺义等区通过“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党员示范包户”等形式,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解民忧、做表率,积极助推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二)强化守法,构建生活垃圾公共治理机制
1、制定垃圾分类指导性文件
10月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7〕44号)印发实施,《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作为附件,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形成了“突破难点,落实责任,建立互信,持之以恒”的工作思路,坚持“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的基本技术路线,以厨余垃圾、再生资源、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作为基本品类,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在党政机关率先推进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以街道为单元开展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在示范片区内实现“三个全覆盖”。用活用好激励和鞭策两种手段,通过制度落实,逐步引导全民参与,强势推动习惯养成,久久为功。
随后,我委配套制定了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和农村地区示范片区创建验收、日常运行检查考评办法等相关支撑文件。
2、充分发挥专班协调推进作用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条例》,按照“高位协调、部门联动、专办落实、重点突破”的原则,建立了市垃圾分类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环保局、市城管执法局和各区政府等30多家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协同作战、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由市编办批准,我委2018年新成立了下属事业单位“垃圾分类治理促进中心”,承担我市垃圾分类的辅助性、事务性工作。各区也参照市级专班,抓紧推进区级专班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制定区级工作方案和相关政策。
我市垃圾分类顶层设计架构和印发实施的系列制度文件,在全国产生了较好反响。2017年12月20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7〕253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模式和“三个全覆盖”等管理经验。
(三)严格执法,分类施策推进生活垃圾治理重点突破
1、党政机关率先实施垃圾强制分类
在134家中央单位和118家市直机关率先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去年年底,本市顺利通过国管局组织的工作考核,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一。
2、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
2017年,在全市开展19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2018年,启动84个示范片区创建。在示范片区内:
一是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对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内的住宅小区、餐饮单位、党政机关、企业商户等各类垃圾分类责任主体进行信息普查,制定垃圾分类工作方案,配备分类硬件设施设备,开展居民垃圾分类宣传动员。
二是规范垃圾分类收集。制定实施“一办法五合同”,推动实施“桶换桶”“桶车对接”,通过厨余垃圾专业车辆向社区延伸,替代物业公司“低、小、散”的收运队伍,混装混运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18年1-7月,厨余垃圾分出842万吨,同比增长35%。
三是狠抓垃圾分类运输。建立“绿色车队”,实现运输车辆颜色、车身标准、标志标识、电话、单位“五统一”,做到标识醒目,易于群众识别监督。加快密闭式清洁站升级改造,朝阳区改造了98座。市环保局正在开展编制有害垃圾暂存、运输指导性文件前期研究工作。
四是提升分类处理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焚烧和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石景山、门头沟、昌平、平谷等区初步探索形成了大件垃圾收集、消纳模式。
五是加强监督考核。制定创建验收办法,开展日常运行检查。城管执法系统对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行为开展执法检查,2017年以来累计立案处罚8105起。
3、推进大类分流管理和源头减量
一是推动餐厨垃圾规范管理。建立了45209家餐饮单位管理台账,基本与有资质的收运单位签订了服务合同,2018年1-7月,餐厨垃圾收运处理量229万吨,同比增长139%。
二是推动建筑垃圾规范化管理。推动44座半固定式临时资源化设施投入使用、3座固定工厂投入运行,资源化能力达到4200万吨/年。
三是健全再生资源回收渠道。逐步完善回收企业和分拣中心管理台账,正在进行分拣中心规划选址,朝阳、海淀、丰台等区已基本完成。
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2017年,我市94%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涌现出了昌平兴寿镇、门头沟王平镇等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典型。
五是大力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推动顺丰快递、美团和饿了么等企业积极参与,推广电子运单、“不需要一次性餐具”等。
4、加快提升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建设
2017年,新增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900吨,全市生化处理能力达到5550吨/日;新增焚烧日处理能力600吨,全市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0400吨/日;新增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400吨,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350吨/日,垃圾分类处理紧平衡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适时修法,进一步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配合市人大开展了《条例》执法检查工作,已将《条例》修订工作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制定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进垃圾减量和示范片区以奖代补的实施方案,扩大分类垃圾和混合垃圾价差,通过价格杠杆调动各区加快垃圾分类,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环境补偿机制,促进各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延庆、东城等区推进生活垃圾排放登记及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试点建设。推动市环卫集团等大型国企与各区政府开展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等合作,督促各区抓紧推进环卫体制改革。
二、存在问题
我们对垃圾分类的总体评价是“正在不断升温,但是尚未沸腾”。
一是小区或单位由垃圾桶站向垃圾楼运送垃圾的过程中,存在混装混运现象,仍然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痛点和难点。二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价格疲软,回收体系面临新旧交替,存在部分再生资源回流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现象。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需进一步探索制定适合本市的政策措施。四是市场化手段没有得到切实可行的利用,公益价值没有充分体现为价格。五是部分居民参与意识和自觉性不强,需探索更加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扩大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一是继续推进党政机关开展垃圾强制分类,扩大全市强制分类覆盖范围。二是加快推进2018年的84个示范片区创建工作。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
(二)大力实施垃圾分类“干湿分开”
一是通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法,引入双积分管理制度,提高全民参与比例和正确投放率。二是强化垃圾分类责任落实,加强检查考核,持续提高厨余垃圾分出质量和数量。三是加快农村地区试点推进速度,探索出适合在农村采用的垃圾分类技术和方法。四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试点推行密闭式清洁站机械化分选技术。
(三)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搭建
一是继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三级设施体系布局,推动实施行业管理升级。二是创新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运营机制,整合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业务,保障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有效衔接。三是采用定点投放、预约清运等方式,与跨区域的末端处理能力衔接,探索建立可统计、可监控、环保合规的大件垃圾、废旧电器等收运处理体系。
(四)切实抓好大类分流精细管理
一是进一步完善餐厨垃圾管理台账,研究制定规范管理办法和收运处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选择试点区适时开展。二是持续推进建筑垃圾处置能力提升,指导各区规范处置积存垃圾;全面开展装修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形成常态管理的有效机制。
(五)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018年,阿苏卫焚烧厂、通州发电厂、顺义处理中心焚烧二期、密云综合处理中心等调试运行,新增日处理能力6550吨,焚烧总能力达到16950吨/日。首钢鲁家山、通州、顺义、密云餐厨垃圾处理厂将投入试运,朝阳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新增日处理能力830吨,总能力达到2180吨/日,基本可满足餐厨垃圾处理需求。加强对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管,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逐步实现渗沥液、臭气的根源性治理,将“邻避效应”逐步转化为“利邻效应”。
(六)完善垃圾分类财政政策
一是优化现有市级生活垃圾核算调控平台功能。二是实施分类垃圾价差调控政策和区域垃圾减量激励政策。三是强化垃圾异地处理环境补偿政策。
(七)加大宣传促进全民参与
一是保持舆论环境热度,加强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加大电视、新媒体等媒介的宣传力度。二是鼓励基层工作创新,及时总结推广组织发动群众的有效方法。三是深化垃圾分类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结合双积分制度的应用,使群众时时了解垃圾分类的状况,为实现全民参与打好基础。
如《审议意见》中所指出的,生活垃圾治理是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一步,我委将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垃圾分类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将垃圾分类治理与城市管理紧密结合,以培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促进全民精神文明素质提升,让管理更有效、人民更幸福、城市更宜居。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