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专题 > 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 报告解读 > 两院工作报告解读

北京市检察院工作报告首提“新质法律监督能力”,如何理解?

日期:2024-01-23 来源:新京报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原标题:北京市检察院工作报告首提“新质法律监督能力”,如何理解?

  1月23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雅频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着力塑造新质法律监督能力。强化数字时代检察履职的鲜明特质,在全面提升法律监督能力上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何谓新质法律监督能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指出,新质法律监督能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检察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检察机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科技赋能塑造法律监督新动能新优势的重大实践,是驱动法律监督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北京检察机关聚焦检察能力建设,立足“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数字检察工作机制,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牵引和带动检察理念、机制、方式和实践创新,依托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促进法律监督“本”的提升与“质”的嬗变。

  2023年新质法律监督能力如何显效?

  朱雅频提到,2023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深入实施数字赋能检察战略。依托法律监督数据模型应用,叠加倍增数据关联效应,对内牵引检察行权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对外带动职能机关依法履职联动履职协同履职,促进数据赋能与检察效能“双效合一”。全年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均达69%,呈现“数字检察一子落,法律监督满盘活”新气象。6个数据模型在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

  推动法律监督由浅入深。数字检察“加持”技术性辅助、穿透式审查、实质性监督,助力深挖彻查深层次违法犯罪问题。发现并向公安机关移送各类犯罪线索1309条,已立案346件;关联应用检法业务数据,针对虚假诉讼、“执行难”等突出问题提出监督意见1408件,同比上升96.6%,其中涉虚假诉讼的195件,同比上升91.2%。针对财产刑执行不规范问题,监督纠正1073件,已执行6000余万元。向行政执法机关推送检察履职发现的违法行为问题线索4103条,已查处1803件。

  深度融合检察业务与科技应用。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首批聘请43名专家担任技术调查官,以资源融合与优势互补重塑检察力量。运用卫星遥感、三维实景模型重建等技术辅助办案2412件,同比上升31.4%。在全国检察机关首次使用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技术判定生态环境受损程度,支撑公益诉讼检察能级提升。市检察院组队参加第九届中国电子数据取证竞赛,荣获全国检察系统唯一团体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