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代表团活动专题报道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代表团活动专题报道

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专题 >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代表团活动专题报道 > 北京团动态

北京团代表贺泓:在“自净城市”建设上率先探索

日期:2024-03-10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原标题:瞄准未来趋势、发展所需、人民所盼——院士代表委员建言新时代首都发展

  “现代城市中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污染排放已经大大超出空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代表认为,随着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通过技术、工程等手段提升生态系统对污染物自我净化的能力,建设一个“自净城市”有望从设想变为现实。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可以在这一领域率先探索。

  自我净化的实现路径有哪些?贺泓以臭氧治理为例介绍,我国大多数城区的臭氧浓度主要受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其排放源非常分散,控制技术不成熟,难以快速实现大幅减排。贺泓与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活性和稳定性都非常高的高效催化新材料,使得臭氧的分解速度达到了毫秒级甚至微秒级。他们在大兴区黄村公园进行了3年多的外场测试,把催化剂做成涂料涂覆在建筑物上,观测发现涂覆建筑物周边区域的臭氧浓度平均下降了10%-20%。

  贺泓说,通过开发推广像臭氧直接分解技术及其材料制品这样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自净能力是可行的。他认为,自净技术本质上是绿色低碳的污染控制技术,它与目前常用的末端治理技术不同,末端治理技术虽然消除了污染物,却往往是高耗能的,甚至还要多排放碳。而自净技术则是低能耗甚至没有能耗,相对于污染治理的投入是低成本的。

  “目前‘自净城市’还是一个新理念,需要各方面协同推进。”他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针对空气、水体、土壤等研发更多效率高、成本低、易使用的自净技术,进而推出具备自净功能的创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新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更新以及老旧小区改造等为契机,加大自净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力度,与绿色建筑标准规范相衔接,让更多建筑物“低能耗、自净化”,真正建构一个具有自净功能的城市,让“钢铁森林”也能成为“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