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 7位基层代表讲述奋斗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 日期:2021-03-06

  原标题: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 7位基层代表讲述奋斗故事

  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文物保护……昨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首场“代表通道”如约开启。7位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走上通道,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接受媒体采访,讲述履职故事。

  袁晶代表:从党史中重温永不忘却的初心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袁晶是一名来自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浙江嘉兴的基层代表,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从事党史宣讲工作。

  2019年9月的一位老年参观者令袁晶记忆深刻,这位89岁的老人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是一名老共产党员。老人告诉袁晶,那时候他们入党的初心是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而奋斗。现在的党员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虽然每个人的历史任务各不相同,但是一样艰巨一样光荣,说到底都是为了党的事业而奋斗。

  “老人的一番话朴实无华,却是直抵人心。”袁晶介绍,近5年共有892万人次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他们从党史中重温永不忘却的初心,感悟历久弥新的精神。

  袁晶在“代表通道”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我们一起回顾建党百年风雨航程,一起学习党史,共同守初心。”

  郭艳玲代表:“山药蛋”变成“金豆豆”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技推广研究员郭艳玲分享了乌兰察布市的脱贫故事。她说,2020年,内蒙古所有贫困人口均脱贫摘帽,这一成绩79%来自于也归功于产业扶贫,更凝结着全区1.6万名农业科技人员的辛勤付出。

  “过去我们马铃薯种子论斤卖,现在,通过芽苗组培技术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地收入能到两万多元,小土豆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郭艳玲说,乌兰察布脱贫路上,离不开一大批“泥腿子”,就是那些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禁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农技人员,他们为农牧民、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也将和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道,始终脚踩泥土,继续奋战乡村振兴,力争让农牧民用更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余海龙代表:当好英雄传人时刻准备战斗

  “天空是生长英雄的地方,搏击蓝天心向党,敢于空中拼刺刀。”全国人大代表、空降兵某营政治教导员余海龙说,新时代是崇尚英雄、传承英雄精神、大家争当英雄的伟大时代。

  余海龙所在部队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的部队。他说,忠于祖国、英勇顽强、勇挑重担、敢于牺牲是黄继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和军队红色基因的传承。如今,已走过70年的空降兵在新时代传承黄继光精神,不断深入实战化训练,加速升级装备更新,持续提升战斗力水平。“新时代空降兵将传承老一辈革命精神,当好新时代英雄传人,牢记初心使命,提升打赢能力,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孔庆菊代表: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讲述了家乡脱贫攻坚的故事。她多年关注的一名贫困家庭学生,一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当时实在撑不下去了。在孔庆菊的多方呼吁下,兄妹三人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还得到社会公益组织的资助,终于留在了学校里。

  “2018年以来,全县已劝返失辍学学生125名,落实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孔庆菊说,她所关注的这个家庭三个孩子也先后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

  “他们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得到了转变,拔了穷根。”孔庆菊说,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机会。“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继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木沙江·努尔墩代表:

  “时代楷模”的愿望我们帮他完成

  “新疆团少了一个好代表,我也少了一个好兄弟,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伊宁县英塔木镇托万克温村党支部书记木沙江·努尔墩,在“代表通道”回忆起舍身救人的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

  拉齐尼·巴依卡生前是护边员,今年1月4日为抢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生命定格在41岁。“他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当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他依然保持托举孩子的姿势。”

  木沙江说:“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了,拉齐尼却再也不能来了,我想对他说,‘好兄弟,我们想你了,你是我们的榜样!你没有实现的愿望,我们一定帮你完成。’”

  苏伯民代表:让文物保护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介绍,他所在的莫高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遗址。自十六世纪中叶几百年间,莫高窟处于无人管理境地,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直到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才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等各项工作。

  苏伯民说,77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发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努力,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光辉。“我们正在申请设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国家在‘十四五’科技规划中,将文物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充分保障和支持。”

  查艳代表:力保山里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查艳讲述了自己在基层医疗战线的故事。

  去年3月,家住毕节市威宁县金钟镇大营村的一位孕妇面临生产并突发紧急状况,她家距离市级医院有170多公里。医务人员立即启用山地紧急救援体系,仅用39分钟就将孕妇送进手术室,保住了母女三人的生命。“这要在过去,从她家到市级医院,需要花一天多的时间。”

  查艳说,十八大以来,我们贵州山区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无论是山地紧急救援医学体系的形成,还是正在做的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都为抗疫、抗贫两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张蕾 赵莹莹 叶晓彦)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
主办:

北京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承办:

首都之窗运行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