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建议集萃

赵晓燕:健全垃圾监管网络解决农村垃圾

来源:北京晨报 日期:2018-03-15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赵晓燕:健全垃圾监管网络解决农村垃圾

  “作为新代表,感到很光荣也很幸运,我一定履职尽责,力争做个合格的代表。”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室主任赵晓燕对北京晨报记者说。这次上会,赵晓燕除了关注自己所在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外,还带来了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

  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

  赵晓燕说,得知自己当选代表时,内心很激动,觉得是巨大的荣誉,同时深感责任很大。“能与这么多各个领域的专家在一起学习、聆听、交流,觉得像打开了一扇门。”

  赵晓燕的本职工作是农产品加工。她表示,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产品来说位置越来越重要。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的收入已经是22万亿,而且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体量里是规模最大的,增收多,产业链长,通过农产品加工业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为此,赵晓燕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分中,加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应力争满足市民多层次丰富多彩的食品需求。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力度

  赵晓燕带来的另外一份建议是关于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的。由于工作关系,赵晓燕经常出入农村地区,对农村垃圾等现状感触颇深。“很多地区出现了‘垃圾围村’现象,如果垃圾问题解决不好,对环境、对人民健康都有严重的影响。”

  赵晓燕梳理了一份数据,我国乡村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的43%左右,农村垃圾产生量每人每天可达0.86 公斤,年垃圾产生量达3亿吨。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垃圾治理的相关意见,但我国村镇垃圾处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有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监管能力滞后,资金缺乏,专业队伍力量不足,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村民参与程度不高等。

  赵晓燕建议,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村镇垃圾污染监管网络,将村镇垃圾治理纳入当地政府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同时完善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机制,促进垃圾处理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各类资金,建立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村民为主体、工商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环保体制,通过财政支持、税费减免、信贷优先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环保事业,推动农村居民环保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发动社会上多方力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治理。

  赵晓燕还建议,强化垃圾收运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建设一批适合村镇的、相对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引进市场化运行模式,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和价格,保障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此外,建设再生资源垃圾回收、拆解和交易网点,实现村镇垃圾就地减量化。加强村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推进“以减促治”的村镇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对农民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积极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元化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垃圾处理意识,使村民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邹乐)

北京团联络员: 苏昊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新闻处处长 18612867041 电子邮箱:xinwenchu@bjrd.gov.cn
中国人大网中国政府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首都之窗
主办: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承办:

首都之窗运行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