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在收到《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京常审字〔2013〕3号)后,市政府侨办高度重视,对照“审议意见”中的5方面内容逐项进行了研究、办理,并结合整改落实工作及取得的成效,按照市人大的要求,对进一步贯彻执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的措施进行了细化、调整、落实。现将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2013年5月30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情况的报告和市政府关子贯彻《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程红副市长多次专题研究并明确提出要求,马林副秘书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工作落实。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统计局、市侨联和各区县政府认真履职,积极协调配合,使《审议意见》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侨法宣传,切实抓好“侨法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的落实方面
(一)关于“进一步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侨务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的落实情况
1.加大侨法宣传力度。一是2013年在全市开展了以“学习宣传保护法侨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侨法宣传月系列活动,各级侨务部门和侨界普法宣传员深入社区、农村、侨资企业,举办侨法咨询、知识讲座40余场,发放侨法宣传材料2.2万份。同时,编辑、整理《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宣传手册》和《侨务政策选编》,为在京侨胞维护自身权益提供帮助。二是以市政府侨办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和《我的北京创业之路》栏目为载体,开展“为侨服务法律顾问团咨询日”、“侨界法律大讲堂”和侨界代表人士专题宣传系列活动。一年来共为300余名侨胞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刊发侨界人物专访45期。三是创新开展“两聚·两上门”活动,通过“聚焦首都侨界代表人士·走进活动”和“聚集首都侨界代表人士·服务活动”,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侨界人士送侨法上门和送宣传上门,拓宽了服务渠道。
2.加强侨法宣传阵地建设。一是新建“全国侨法宣传角”5个,全市“全国侨法宣传角”已达到43个,实现了各区县全覆盖。二是在北京侨网新设“侨务政策问答”专栏,针对侨胞在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政策问题进行解答,全年共刊登67期涉侨政策问答。同时,在市政府侨办设立“侨法”咨询服务窗口,开通66001039为侨服务热线,接受广大侨胞政策咨询,全年接待热线咨询1300余人次。三是积极开拓公共场所宣传阵地,在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建设活动中,各社区利用宣传橱窗、简报和网站等宣传阵地设置侨务专栏,普及涉侨政策和侨务知识。随着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的开展,2014年将新设置市级侨务宣传阵地15个,每个区县设置区县级侨务宣传阵地1-3个。
3.加大对三类重点人群的侨法宣传工作。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面向社会群众宣传侨法的同时,还重点做好三类人群的侨法宣传工作。一是针对广大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开展侨法宣传。积极借助北京市庆祝建国64周年系列活动、“水立方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侨商北京洽谈会、北京侨资企业人才招聘会等活动,设立侨法宣传平台,面向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开展侨法及涉侨政策宣传。二是针对全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开展侨法宣传。将侨法知识课程纳入北京市领导干部在线学习内容,促进全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自主学习。邀请国侨办领导和侨界专家走进市委党校,举办“侨务工作进党校”专题报告会,为全市近千名领导干部普及了侨法和侨务知识。三是针对全市侨务干部开展侨法宣传。一年来市区两级侨办共举办10班次侨法专题讲座、报告、培训和研讨,并在全市侨务干部中建立学习培训制度,推广应用国侨办侨务干部在线学习网,有效提高了侨务干部侨法知识水平。
(二)关于“适时对在本市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归侨、侨眷,对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的落实情况
1.设立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为表彰和奖励在北京市建设和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市委、市政府新设立了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作为北京市授予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2014年5月8日,召开了全市侨务工作会议暨首届“京华奖”颁奖大会,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和市长王安顺对10位“京华奖”获奖者和19位“特别荣誉奖”获奖者进行了颁奖和表彰。“京华奖”的设立和表彰,得到了海内外侨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促进了优质侨务资源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今后,“京华奖”评选将每两年开展一次。
2.表彰侨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市侨联将在北京市第十四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对32家全市侨联工作先进集体、250名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和侨联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激发归侨侨眷、侨联干部和涉侨单位开展侨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设立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2014年8月,市政府侨办、市民政局、市农委、市社会办、市侨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设立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全市社区侨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决定在市区两级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建设活动,将工作突出的社区命名为“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并择优推荐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和“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今年将在全市创建市级“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15家,创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点”5家。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侨情调研,为“侨法实施办法”贯彻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方面
(一)关于“将东城区作为侨情调研试点”“加强侨情调查研究,摸清全市侨务工作的资源基础数据”的落实情况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市政府侨办牵头在全市积极开展侨情调查工作。一是调研论证全市侨情调查工作方法。市政府侨办领导带队到上海市和浙江省专题调研侨情调查工作,学习外省市开展侨情调查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积极听取侨务部门和基层的意见建议,8次函商相关委办局协调侨情调查工作,12次与市人大民宗侨委、市统计局、市侨联等相关部门座谈研讨,11次组织基层侨务干部、社区干部、统计干部和专家学者开展座谈交流,研究论证全市侨情调查工作的方式方法。二是各部门协同开展全市侨情调查工作。市统计局将侨情调查纳入了2013年全市人口抽样调查之中,市统计局、市财政局还对全市侨情调查工作提出了书面建议。市公安局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组织力量统计近35年来的涉侨相关数据,保障了侨情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委、市侨联以及福建、浙江、广东驻京办事处为全市侨情调查工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东城区政府已经制定了侨情调查工作方案,正在协调有关部门推进试点工作。三是统计测算全市侨情概况。在各部门侨情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市政府侨办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侨情调查课题研究,对全市侨情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初步测算出全市共有归侨侨眷117.3万人,其中归侨18.6万人。
(二)关于“建立起一个科学、系统、规范和完备的北京侨情基础数据库”的落实情况
目前,市政府侨办初步建立了归侨信息数据库、侨界代表人士数据库和海外重点华侨华人数据库,把侨情基础数据库建设纳入了“智慧侨务”工程之中。今后,市政府侨办将多渠道完善全市侨情基础数据库,积极争取国侨办、中侨联等相关单位的支持,整合各涉侨部门的侨务资源,注重依托社区侨务工作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侨务信息,逐步做到侨情基础数据库科学、系统、规范和完备。
三、关于进一步加大依法维权力度,推动法规和政策落实到位方面
(一)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本市老归侨和困难归侨、侨眷帮扶工作力度,建立市和区县两级困侨帮扶救助专项资金”、“在市级原有困侨帮扶救助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资金数额”以及“加强对部分身处临近低保生活线的归侨、侨眷救助问题的调研,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以关心帮助”的落实情况
为做好“两个一百”工作,对困难归侨百分之百照顾、涉侨信访件百分之百办结,切实照顾好、保障好、服务好广大归侨侨眷,全市开展了以“侨情温暖北京城,侨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关爱工程温暖行动,妥善解决了近百件涉侨信访件,帮助百余位困难归侨解决了实际困难。
1.多措并举切实改善侨界民生。一是开展两节送温暖“三个一”慰问活动。通过发放一笔困侨补助金、走访慰问一批困难归侨侨眷、寄送一封《慰问信》等形式,在两节期间为全市困难归侨侨眷送去温暖。2013年至今,市区两级共发放困侨补助金46.8万元,走访慰问困侨430人次,寄送《慰问信》106封。二是落实困侨帮扶救助政策。市政府侨办与市民政局积极沟通全市低保、低收入困难归侨侨眷情况,将全市符合政策的14名归侨纳入分类救助范围,落实了“困难低保归侨救助系数上浮10%”的政策。三是组织低保、低收入困难归侨免费体检。针对低保、低收入困难归侨群体,市区两级侨办通过发放体检专项补贴、免费上门体检等形式为23名困侨提供了健康体检服务。四是针对特殊困难归侨侨眷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对因重病、重残、遭遇突发事件等特殊原因造成的困难家庭,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今年上半年,市政府侨办为遭受家庭重大变故而致残的困侨王星娜送去了临时专项救助资金,帮助癌症晚期的困侨陆费幼珠解决了房产纠纷,真正做到了密切关注、及时帮助。
2.建立全市困难归侨侨眷数据库。2014年7月,市政府侨办、市侨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困难归侨侨眷家庭生活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开展了困难归侨侨眷调查统计工作,首次将调查统计范围由归侨扩大到侨眷,并将部分身处临近低保生活线的归侨、侨眷纳入帮扶范围。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今年10月底前将汇总出全市困难归侨侨眷情况,建成低保类、低收入类和大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类等三种类型困难归侨侨眷数据库。通过调查统计,将进一步提高全市扶侨帮困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建立市区两级困侨帮扶救助专项资金。为加大困侨帮扶力度,2013年市政府将市级困侨帮扶救助专项资金由6万元增加到23万元。按照2014年全市困侨调查结果,2015年将对市级困侨帮扶救助专项资金适当给予增加。同时,全市有困侨的8个区县中,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通州区已经建立区级困侨帮扶救助专项资金,石景山区、顺义区将于明年设立专项资金。
(二)关于“妥善解决部分老归侨未能领取离退休归侨临时生活补贴问题”的落实情况
针对部分老归侨未能领取相应补贴的问题,市政府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处理方案。市政府侨办对未能领取补贴的老归侨进行了审核、统计,市财政局一次性拨付了补助资金37.79万元,市人力社保局社保中心对补贴进行了发放。2013年至今,共为54名老归侨补发了离退休归侨临时生活补贴。本市符合政策的老归侨全部领到了临时生活补贴,市委、市政府惠侨政策落到了实处。
(三)关于“加强对那些‘空巢’老归侨、侨眷救助问题的调研,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加以关心帮助”的落实情况
市政府侨办与市侨联联合在全市开展了侨界“空巢”家庭情况调查,统计出全市侨界“空巢”老人1921人。根据调查情况,市政府侨办、市侨联分别开展了“暖侨敬老行动”和“关爱侨界空巢老人项目”活动,为侨界“空巢”老人提供走访慰问、组织联谊、生活服务、亲情陪伴、医疗义诊、文化活动等服务,不断加大对其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帮扶力度。目前,全市已经建立全国“暖侨敬老行动”示范社区6家、“空巢老人互助会”试点3家,成立了180人的“侨界暖巢志愿者”队伍,获得国侨办和市级工作经费52万元。今后,将把关爱侨界“空巢”老人纳入社区侨务工作范围,并作为建设“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的重要标准,推动建立关爱侨界“空巢”老人的长效机制。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侨联建设,依法推进街道社区涉侨组织开展活动方面
(一)关于“切实依法推进侨联组织建设,在归侨、侨眷和华侨人数较多的区县建立侨联组织”的落实情况
根据全市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分布情况以及各区县侨务工作需求,市政府侨办、市侨联积极协调相关区县,依法推进全市侨联组织建设。根据工作需要,2013年在朝阳区、石景山区分别增加了1名专职侨联干部,城六区专职侨联干部达到28名、工作经费达到254.88万元。2014年4月,平谷区成立了区侨联组织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平谷区侨联成立两个月内,共吸引5家侨资企业入驻平谷,并为平谷区“甘泉工程”筹资100万元。9月26日,大兴区将在侨联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区侨联。9月份,通州区还将完成侨联换届工作。门头沟区侨联恢复组织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关于“建立健全街道、社区侨联组织或小组”的落实情况
市政府侨办、市侨联根据全市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在各街道、社区的分布情况,积极推动侨胞聚居的街道、社区建立侨联组织或小组,并将侨联组织建设情况纳入“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建设任务中。2013年以来,全市共新建街道和社区侨联组织9家。目前,全市街道侨联组织达到83家,社区侨联组织达到403家,基本覆盖了全市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最聚集的街道、社区。
(三)关于“在侨资企业、留学人员企业较集中的区县,积极支持侨资企业和留学人员企业建立各类协会分会或留学人员联合会分会”的落实情况
根据首都侨资企业众多和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聚集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他们建立各类协会,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推动首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利用市级侨务资源,将北京侨商会、北京华商会、北京华侨科技创业者协会等侨务资源下沉到区县,帮助区县成立侨资企业协会。目前,东城区、西城区已经成立侨商会,朝阳区、丰台区正在筹备成立侨商会。同时,将侨资企业、留学人员企业较集中的高等院校、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支持他们建立各类协会分会和留学人员联合会分会。目前,全市已经建立市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和8家分会。
五、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新侨情调研,推进本市侨务法制建设进程方面
(一)关于“围绕华侨投资权益保护、华文教育、街道社区侨联建设等涉侨新问题,逐一进行专题调研,深入分析,科学论证,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
根据首都新时期侨务工作特点,市政府侨办、市侨联分别牵头组织开展了“华侨投资权益保护”、“华文教育”和“街道社区侨联建设”课题调研。
在华侨投资权益保护调研方面,市政府侨办积极与市商务委、市工商局、市统计局沟通协调,先期开展在京侨资企业数量调查和在京侨资企业发展情况调研。目前正在按照工作方案逐步推进,预计2014年11月完成在京侨资企业发展情况调研,年底之前汇总得出全市侨资企业数量。下一步,将根据调研结果,与相关单位共同研究搭建服务平台,协调解决在京侨资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法维护侨资企业合法权益,共同涵养侨务资源。
在华文教育调研方面,市政府侨办以起草《北京市关于推进华文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突破口,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加强与市教委的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意见》。同时,组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十一学校、北京汇文中学等十余家相关单位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学校的需求,为促进国内和海外华文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市政府侨办将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调研海外华文教育需求,摸清海外华文教育状况,力争2014年年底前正式出台《意见》。
在街道社区侨联建设调研方面,市侨联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征求广大侨胞和基层单位、机关干部、党员群众、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动员各级侨联组织建言献策,2013年全市各级侨联组织提交了37篇调研报告,其中《侨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侨联组织强化为侨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等9篇调研文章获得市委统战部和相关部门的表彰。目前,结合调研成果,正在积极推动转化利用,将适时制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街道社区侨联组织建设。
(二)关于“加大华文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的落实情况
市政府不断加大华文教育工作力度,将全市华文教育专项资金由40万元增加到70万元,并将以京籍华侨、华人为重点,根据工作需求逐步增加华文教育专项经费。举办了2014年“水立方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吸引了23个国家的160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选派教师赴海外任教,组织华文教师来京参加中文培训,组织和接待了9批次472名华裔青少年来京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优秀华裔大学生文化参访团”、“2014中国文化行——完美北京营”、“情缘京华”主题日夏令营等活动,促进了华文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贡献了力量。
(三)关于“关注和跟进国家立法进程,适时修订‘侨法实施办法’或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加以规范和完善”的落实情况
市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国家涉侨政策法规的出台,主动制定适合北京市侨情的政策规定。根据201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及《关于印发〈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规定〉的通知》精神,市政府侨办与市公安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华侨回国定居办理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对北京市华侨回国定居受理范围、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同时,根据新时期涉侨信访工作变化,将于10月份出台《北京市政府侨办侨务信访工作规定》,对办理涉侨信访工作进行规范,畅通侨胞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下一步,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侨情新变化,由市政府侨办牵头,汇集相关涉侨部门力量,适时开展本市“侨法实施办法”立法调研和修订论证等有关工作。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