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重点工作 > 监督纵横 > 监督动态

“要能有个‘好人热线’就更好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检查系列述评之一

日期:2025-09-22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原标题:“要能有个‘好人热线’就更好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检查系列述评之一

  今年4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31位市级领导带头,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同步走进代表家站听取意见。在收集到的一万三千余条建议中,“部分善举未被及时发现”“好人好事反馈渠道较为单一”“激励奖励不足”排在相关类别问题的前三位。

  常年义务帮忙维修社区公共设施的老人、暴雨中协助推车的外卖小哥、默默照顾残疾邻居的上班族……市民将目光投向了身边“未被发现”的凡人善举。这背后,不仅关乎行善者自身的荣誉感、获得感,更关乎城市的文明底色和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行善之人需要被看见、被鼓励,这份“肯定”的力量不仅会转化为持续而为的内在动力,也会成为看得见、学得来的“文明教材”。见贤思齐、从己做起,一传十、十传百,当道德的力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个体行为就会成为群体共识,偶然一举就会固化为长期习惯。

  而背后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凡人善举汇聚成流,便成为城市治理中强大的正能量。当更多人主动扶起倒地的共享单车,愿意驻足为拥堵的路口引导交通,共同筹款为老旧小区安装照明灯……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就成为市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生动体现。

  北京市民素有古道热肠、急公好义的传统。作为首善之区,多种渠道发现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从常态化选树“北京榜样”,到媒体与企业联合发放“正能量奖”,从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到为见义勇为者积分落户加分……这些制度设计的背后,都是对“德者有得”价值理念的深刻认同。

  诚然,善行不分大小,但执法检查发现,良言一句、帮扶一把,生活中这样“不太起眼”的温暖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现有的好人好事发现机制仍以系统推荐、阶段性评选为主,缺乏更统一、便捷的市民报送渠道。文明风尚的建设,需要以更加直接、更接地气的方式,将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

  “要能有个统一的‘好人热线’就更好了,大家随手一拍,一键上传,就能让正能量及时传递。”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并非凭空设想,而是基于北京现有治理经验和市民需求的现实考量。

  “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成为北京城市治理的标志性平台,它高效回应市民诉求,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首都温度。那么,能否建立一条类似的“文明专线”,让市民不仅“诉求有门”,亦能“表扬有路”?

  市民和代表期待一条热线如何发挥作用。

  “顺义好风气”带来不少启示。坚持善不嫌小、事不怕微,2023年以来,顺义区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街巷长、网格员、楼门长把“寻找身边的榜样”当作日常工作,社区和村的党员大会上每月都要通报好人好事,区里让“好人”上台宣讲,“好人”所在单位和子女所在学校还能收到“表扬信”……两年来,顺义区累计发掘褒扬基层好人好事4900余件,发放表扬信2900余封,推出免费坐公交、免费体检等21项礼遇措施。

  衡量一个地方社会风气正不正,要看想做好事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在顺义,好人好事连点成面、形成规模、产生影响,在榜样、模范的带动下,顺义全区新增志愿者3.2万人,有志愿服务时长的人数达到21.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5.7%。“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志愿服务队”“星火志愿护河队”“潮白红领巾”“80后义工社”“巾帼志愿服务队”……一个个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与“顺义好风气”一样,人大代表希望建立“好人热线”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市民都能成为城市文明的发现者、传播者、参与者,让“善意”的发掘不再局限于组织推荐、媒体寻找,让好风气的培育从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共治。

  无论是记录,还是传扬,当市民乐于、并善于主动发现身边的善行,文明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当美德可量化、信用有价值,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同频共振。

  当然,从构想走向实践,建立全市统一的好人好事热线需要系统谋划、周密设计。如何避免虚假信息?如何确保核实效率?如何与现有体系衔接?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课题。

  代表们认为,从技术层面看,热线可以整合现有政务平台资源,通过电话、小程序、App等多渠道接入,支持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降低参与门槛。

  在操作层面,可以采取“街乡初核、区级复核、市级归档”的机制,引入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协助核实。同时,也应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无论是一封感谢信、一纸奖状,还是切实的物质奖励,都能够传递“勿以善小而不‘奖’”的鲜明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北京作为首都,是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理应继续在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上走在前列,努力建成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文明风尚是市民共创的佳绩。市民和代表们期待,“好人热线”能成为北京城市文明建设的又一张“金名片”。它测量的不仅是好人好事的数量,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和道德高度。当千万市民都成为城市正能量的发现者和传播者,于点滴中提升城市的“文明指数”“幸福指数”,新时代首都发展就会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