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网讯 为做好9月份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高级法院关于知识产权审判专项工报告和专题询问工作,8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李伟主任带队赴互联网法院调研。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参加调研。
调研中,实地参观了法官大堂,听取了诉讼E点通、网络调解、典型应用全景展示、区块链应用、虚拟法庭舱等情况介绍,旁听了案件审理。近年来,全市法院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案件数量从2015年28835件增长到2019年的80165件,年增幅超过30%,完善知识产权诉讼保护制度,推进解决“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等问题,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审判权运行机制,统一知识产权案件裁判尺度。互联网法院2018年成立以来,推动司法与技术的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审判模式,实现立案申请100%在线提交,在线开庭率超过99%。围绕涉网涉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发挥典型案件示范效应,强化规则引领和引导新技术、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截至目前,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5万余件,占比超过77%。
座谈会上,市高级法院和互联网法院分别介绍了全市和互联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情况。与会委员、代表围绕保护科技创新、新技术司法应用、诉源治理、互联网规则创制及空间治理等提出意见建议。
侯君舒副主任指出,要认真起草好市高级法院关于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好“问题和原因不少于三分之一、解决问题的举措建议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要求,积极回应委员和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报告的针对性;要精心准备好专题询问,充分展示北京知识产权审判的突出成效,积极营造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良好氛围。
李伟主任作了总结讲话,指出近年来,本市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优化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环境、推进实现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作出了积极贡献。要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深入研究当前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新特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首都经济创新能力、竞争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要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通过裁判来激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传播,维护竞争秩序,为创新主体提供明确、稳定、可预期的发展前景,让创新创业者坚定信心,提升社会创新活力。要大胆探索创新,在科技创新与司法创新深度融合上不断下功夫,用创新来保护创新,助力提升司法审判、诉讼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司法改革实践,积累和创造更多互联网空间治理的北京经验、北京模式。要依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和网络空间治理,延伸司法职能,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要坚持开放思维和世界眼光,在交流与合作中扩大知识产权司法影响。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知识产权法官群体,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为知识产权审判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市高级法院院长寇昉,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云广参加。(监察和司法办公室司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