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审议意见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农村委员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服务市民健康生活,推进滨河、郊野公园绿道建设”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日期:2013-09-26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3年9月25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大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安钢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协助常委会督促市政府做好“服务市民健康生活,推进滨河、郊野公园绿道建设”议案办理工作,农村委员会按照主任会议通过的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了议案督办工作,与市政府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定期交流、共同调研,多次研讨议案办理进展中的问题;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农村委员会委员和议案领衔代表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调研;召开10余次由市、区两级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8月30日,农村委员会召开第3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议案办理情况报告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讨论了进一步推动绿道建设工作的建议。农村委员会认为,林克庆副市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服务市民健康生活,推进滨河、郊野公园绿道建设”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本市绿道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吸收了农村委员会和代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下一步工作有针对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和举措,农村委员会同意这个报告。

  农村委员会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绿道议案办理工作,态度积极、成效显著。克庆副市长挂帅统领议案办理工作;科学编制了市级五年“千里绿道建设”总体规划,并将相应内容列入城市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园林发展规划和交通改善计划中;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指导性文件和力度较大的促进政策;明确年度任务、建设重点并启动了重点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园绿道、滨水绿道、城市绿道和独具特色的便民社区绿道已经建成并发挥作用。有的绿道具有连接社区与公共交通的功能,为改变人们出行习惯提供帮助,体现了社区宜居的意义。基层和社会蕴藏的绿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升,不少地方制定了遵循规划、结合实际、便民有效、多快好省的方案,为大规模开展绿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议案督办过程中,各级人大代表、普通市民、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多角度给予了宝贵的意见。综合各方建议,农村委员会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北京绿道建设有广泛的城乡居民需求,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符合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绿色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建设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内容。农村委员会作以下建议:

  一是从群众身边项目做起,做满意民生工程。在实施绿道建设总体规划和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处理好骨干工程与群众身边项目的关系。前期工作尽量把建设重心先放在城乡群众身边的项目上,方便广大群众起身可达、抬脚可用、骑行自如、休闲方便。突出绿道建设的便利性、服务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消除绿化与人的隔膜,让已有的绿量资源尽早惠及群众,让群众更直接享受绿化成果。这也是进一步动员群众、赢得支持的重要方式。海淀区南长河滨水绿道和西城区营城建都滨水绿道等一批社区和城市水岸绿道是典型的示范,广受民众赞誉。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取四两千斤之巧。在做好精品工程的同时,优先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绿道资源。对早已形成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工程、河湖库滨带绿化、设施和观光农业建设等诸多项目中形成的绿道资源、绿化资源和城乡景观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优先利用建设好。现有的公园里、绿林中、道路旁、河岸边、社区内的道路,有的已有很好的绿化和人文基础,有的就是“准绿道”,稍加整理,填平补齐、做好标识、整理路面、做好防护、添绿补绿就可成为标准绿道。潮白河、天坛、香山植物园绿道就是利用现有资源较好的范例。同时,绿道建设是民生工程,要广泛动员各级、各组织、各部门的资源共同参与,进而形成全社会自觉的“绿道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从规划到建设、到使用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去,各方都承担起建设和管理的责任,这不仅是建设方法,也是城市建设管理的理念。

  三是以宜居为目标,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布局。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绿道建设更应强化师法自然、人居环境建设优先的理念,以更加宜居为最终目标。在有条件的大型社区和交通较为拥堵又有可能改造的地方,借绿道建设的契机,重新调整路权结构,以智慧的办法规划、设计、改建以绿道为主的骑行和步行的慢行系统,做到确保和公共交通顺畅连接,提供从社区到公共交通的便捷、通达、生态的绿道系统,在节能环保、绿色出行方面发挥引导作用。群众盼蓝天,也盼方便的步行、骑行道。在此基础上,规划布局城市的整个绿道网络,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绿道为主,融多种绿色方式,建成城乡完整的慢行系统和绿色长廊,形成首都特色的城市绿道,为使步行、骑行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自愿选择创造条件,使绿道建设超越锦上添花的意义。

  四是以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保长久效率。绿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视为百年工程,长期坚持、耐心建设、用小项目连接大工程,一段一段、逐渐形成大规模;不再压指标,不再赶进度,思想上不再背“五年任务三年完”的包袱,让绿道建设的好处点滴渗透人心。绿道又是一个新生事物,应充分估计管理和维护的难度,考虑经营成本,评估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鼓励不拘一格的建设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建议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结合实施《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总体方案(2013-2017年)》,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能,不断完善绿道建设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包括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和赋予开发单位建设绿道的社会责任以及多种管理方式等内容;不断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绿道使用效果的评估办法;及时从制度层面为绿道建设提供支撑。尤其应强化部门间有机、自觉、主动的联动机制建设;同时,适时就制定绿道相关政府规章或地方法规进行调研和论证,尽早规范绿道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尽快形成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运营的秩序、安全和效率。

  以上意见,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