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报告

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1-09-25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1年9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议案办理情况。

  在今年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经大会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主席团讨论通过,将丰台代表团和朝阳、海淀部分市人大代表共140人,就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提出的3件议案,合并为一项,交市政府办理。

  市人大成立了议案督办组,杜德印主任、吴世雄副主任对议案办理给予多方面指导。财经委、农村委及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为议案办理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市政府成立了议案办理工作协调小组,由我负责,张玉平副秘书长协调,市发展改革委具体牵头,市农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等13个部门和6个区政府共同参与。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并向81个绿隔实施单位发放了包含151项内容的调查表。在梳理情况、分析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议案办理报告,已经市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讨论通过。

  一、绿隔地区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总面积240多平方公里,其中规划绿地125平方公里。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昌平6个区,共26个乡、177个村,户籍人口17.9万户、34万人,其中农业户籍15.5万人。

  绿隔地区建设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是本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建设政策经历了7号文试点推进、12号文全面开展和17号文深化提升三个阶段。

  (一)7号文试点阶段。

  1994年市政府印发了7号文件(《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首都规划委办公室关于实施市区规划绿化隔离地区绿化请示的通知》〈京政发〔1994〕7号〉)及配套政策,主要原则是“以绿引资、引资开发、开发建绿、以绿养绿”,通过房地产开发改造旧村、实现绿化。对于实施绿化改造的乡村土地全部征为国有,转居后的劳动力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超转人员由原乡村参照建设征地的办法管理。1997年4月中央冻结建设用地征用耕地后,7号文件的执行受到影响。

  (二)12号文全面开展阶段。

  2000年市政府印发了12号文件(《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0〕12号〉)及配套政策,主要内容是新村建设采取农民合作或引资开发的方式,农民自住房人均40-50平方米,与上市商品房比例为1∶0.5,用于新村建设的农民宅基地“空转”征为国有;绿化建设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采取退耕还林、不征地的方式,政府给予占地补偿。但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拆迁成本涨幅过快,新村建设资金难以平衡,农民上楼面临新的困难。

  (三)17号文深化提升阶段。

  2008年市政府印发了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8〕17号〉),确立了“远近结合、以近为主、先易后难、积极推进”的原则,将重点工作划分为近期任务和远期任务。近期任务是提高占地补偿,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民切身利益;远期任务是发展产业促进就业,试点探索整建制转居,逐步加强和推进绿隔地区城市化进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持绿化用地农村集体所有性质不变,提高占地补偿标准,从每年每亩500元提高到1000元;建立个案处理机制,灵活务实解决农民住房问题;集中建设资金,规范投资政策,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多元化补偿的方式,促进产业项目供地,积极引导集体产业发展。

  二、绿隔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17号文件实施以来,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推进绿隔地区建设的良好工作局面,在实现绿化功能、推进旧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功能不断提升。

  逐步形成了以绿地为载体、郊野公园为支撑的“环状宽带式”绿色生态景观,有效遏制了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新建郊野公园48个,总面积3.9万亩,累计实现绿化104平方公里,完成绿化任务的83%。基本实现了绿色屏障、休闲场所的功能定位,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北京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估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9360吨,释放氧气6240吨。

  (二)绿隔建设全面提速。

  旧村改造加快实施。2008年以来,以北坞村、大望京村试点改造为起点,30多个绿隔实施单位完成了“一村一策”规划方案调整,20个乡村启动了剩余建设用地土地储备开发,25个村全面启动了旧村改造,已启动和完成改造的旧村达70%以上。已建成绿隔农民新村住宅2100万平方米,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加快了主干路和快速路建设,完善了路网骨架,打通了一批断头路,改善了交通微循环,3年市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40亿元。完成了中心城四环路供水配水干管,六环以内市属骨干城市河湖水系实现生态治理,污水处理率到达95%,水体质量大幅改善。建成了40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保障了用电需求。

  (三)公共服务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城乡职工政策统一。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无保障老年人福利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员约13.2万人,其中农村户籍约12.36万人。建立了“一老一小”和无业居民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实现了补偿模式由大病统筹向住院和门诊兼顾转变,参保率接近100%。

  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享受城乡统一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力培训等政策。

  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名校办分校等方式,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建立了以区域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15-3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街道文化中心、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城市社区服务站、全民健身工程等实现全覆盖。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批农村典型示范社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提高了管理水平。

  (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调整。形成了第三产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到2010年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绿隔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75%。建成了燕莎奥特莱斯、玉泉慧谷、杰华生物等为代表的一批集体产业项目。

  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不断壮大。共建成产业项目79个,完成投资220亿元。到2010年末,绿隔地区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规模达到690亿元。2010年度实现利润总额约31亿元,人均利润1.16万元。

  产权改革有序推进。170家集体经济组织中,101家开展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75家已完成。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从2008年的1.5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8万元,年均增长10.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

  但是,从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的目标要求来看,在社会保障、就业增收、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绿隔地区绿化成果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

  三、进一步推进绿隔地区建设的意见

  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为目标,以扎实落实和完善17号文件政策为取向,稳定地权,分区分片,积极创造条件试点推动绿隔地区整建制转居工作,构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创新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构筑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权,促进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构筑适合绿隔地区发展的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绿化成果,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绿隔地区稳定、较快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占地补偿标准,积极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继续保持绿化用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性质不变,建立占地补偿增长机制,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自2012年起,绿隔地区占地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1000元提高到1500元,原则上每2到3年调整一次。

  (二)有序推进整建制转居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1.有条件推进整建制转居。旧村完成拆除,绿化基本实现,农民全部安置,集体产业项目已建成使用并切实发挥就业引导作用的乡村,有序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根据农民意愿稳步推进整建制转居工作。

  2.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

  市、区两级政府根据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情况,统筹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乡村集体自行筹措。城市化程度较高、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能够自行筹集整建制转居费用的,鼓励以乡村为主体,自主实施整建制转居。

  统筹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较为充裕的区域,根据土地承载能力,通过土地开发筹集整建制转居费用。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民转居意愿强烈、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统筹利用区域土地资源仍难以承担整建制转居费用的乡村,由市、区财政统筹解决。

  3.加大管理力度。区政府组织编制整建制转居试点方案,经市政府审批后区政府会同市相关部门组织实施。通过土地开发筹集整建制转居费用的,由征地单位直接将费用划入区县财政账户;市、区统筹解决整建制转居费用的,按比例分别向人力社保和民政部门支付。

  (三)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1.实施一批市政能源保障项目,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推进交通设施建设,优化绿隔地区公共交通体系。加密骨干路网,改善绿隔地区与重点新城及边缘集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建成马西路南延、八家南北线等重点工程。加快区域微循环道路建设,建成郭公庄南路、张新路等次干路。推进重点村周边配套市政道路和综合管线建设,尽快启动垡头南路西段、双清路等道路建设。

  完善资源能源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和用能保障水平。升级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完成高碑店再生水厂、小红门再生水厂等工程,尽快开工东干渠、东水西调改造、团城湖调节池、郭公庄水厂一期等南水北调4项配套工程。提高集中供热水平,“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供热无煤化,积极推进朝阳北路热力管线、蒲黄榆路热力管线等项目建设。

  2.实施一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加快优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绿隔地区转移和辐射。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天坛医院迁建、朝阳常营等医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标准、高水平的医疗机构,提高一道绿隔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学区化管理、学校联盟等办学形式,建立与职业教育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围绕绿隔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提高绿隔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健全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建设40个幼儿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高中,推动绿隔地区与城区之间合作办学、委托管理以及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建设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卫生服务站,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进文体达标工程,构筑广泛覆盖、均等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体系,建设32个文体活动中心,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提高绿隔地区公共安全水平,建设15个消防标准站、8个派出所。

  构建贴近群众的生活服务网络。加快推进社区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完成绿隔地区8个社区服务中心、40个居委会组建工作。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实施一批环境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居住环境。大力推进绿隔地区规划绿地建设,完成剩余绿化任务,确保绿隔规划目标实现。进一步提升绿化质量,优化绿地结构,力争70%的绿地到达公园绿地标准。加快推进郊野公园建设,构筑“整体成环、分段成片”的“链状集群式”结构,形成“一环-六区-百园”的空间布局。

  4.实施一批旧村改造工程,完成剩余新村建设任务。按照“个案处理”机制分类采取土地储备、土地整理、重点工程带动、宅基地腾退和新农村建设等模式,继续做好旧村改造和农民安置工作,全面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四)大力支持发展产业,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机能。

  1.发挥辐射带动,实现特色发展。依托重点功能区,发挥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构建发展集约、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依托绿色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以文化休闲产业为特色、设施农业为补充的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环境友好、引导就业的产业结构。

  2.加快产业转型,实现规模发展。确保集体产业项目同步建设,引导乡村集体“腾笼换鸟”,有序退出不适合绿隔地区生态功能的低端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整合绿隔地区散小的集体产业,升级改造“瓦片经济”,集聚发展后劲,实现乡村集体经济规模发展。

  3.培育产业载体,实现开放发展。按照农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绿隔地区产业项目建设。引导集体资产处置与集体经济改制同步进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引进专业经营管理团队参与资产运营,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集体企业。

  4.加强服务协调,实现快速发展。将绿隔地区产业项目全部纳入“绿色审批通道”,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推进项目实施。利用好存量土地资源,适度扩大产业用地占比,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五)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绿隔地区社会管理水平。

  1.引导促进就业。按照城市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农转居人员就业。将绿化隔离地区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管理范围,通过单位招用、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就业等形式,促进多元化就业。绿地养护和公益型就业岗位要向就业困难人群倾斜,千方百计提高绿隔地区农民的就业水平。

  2.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建立社区居委会,实现村居、街乡、人户管理体制的并轨。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支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3.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社区化。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推动城市化过程中村委会与居委会的无缝对接,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员管理。

  (六)加强组织,健全绿隔地区建设发展工作推进机制。

  提升工作层级,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成立绿隔地区建设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由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进一步完善绿隔地区建设的政策,加快推进绿隔地区建设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市人大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推进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列为2011年人大议案,既是市人大对推进绿隔地区建设的密切关注,也是对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深刻把握。在办理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绿隔地区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研究完善政策措施,促进绿隔地区稳定较快发展。希望市人大继续监督我们的工作,及时提出批评意见,指导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