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报告

关于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2-09-28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2年9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

  2010年,市人大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建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工作,编制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拉开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的序幕。2011年,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讨论通过,将关于“推进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议案交市政府办理。同年9月,市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议案办理情况报告,进一步推动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的综合治理。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对议案办理工作提出的审议意见,市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紧紧围绕“流域水资源保护、流域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和流域防洪保安”三个体系建设,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详细工作方案,逐一落实治理项目,研究探索长效机制,使综合治理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稳步推进《规划》落实,取得初步成效

  潮白河流域是确保首都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地,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在两年来的治理过程中,深入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9号文件,按照市人大审议意见要求,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流域水功能恢复和防洪减灾为重点,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突破口;坚持科学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未雨绸缪、坚持统筹协调,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加快综合治理,努力将潮白河流域水系建成“有水的河”、“生态的河”、“安全的河”,服务民生,服务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州等重点新城建设,为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支撑。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治理工作领导。

  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夏占义副市长为组长的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由市水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等10个政府职能部门及5个区县政府参加,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健全的组织机构,保障了治理工作常抓不懈。

  (二)完善综合治理规划,不断细化治理目标。

  市各相关委办局以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治理为原则,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自职能分工,修改补充或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体系。

  市规委按照审议意见要求,对《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明确了潮白河沿线地区的功能定位,确定区域空间布局和发展建设策略;市国土局制定了《潮白河流域砂石坑整治规划》,分类对潮白河堤外砂石坑进行整治;市农委及市农业局对潮白河流域面源污染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编制了专项规划;市园林绿化局结合全市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和平原造林任务,制定了潮白河流域水系造林方案;市环保局根据潮白河流域工业污染源特点,制定了潮白河流域工业污染源监管方案;市市政市容委在摸排全市非正规垃圾场的基础上,制定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风险等级评价标准,将潮白河流域非正规垃圾场列为重点项目优先安排治理计划,编制了治理方案。

  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补充完善了《规划》,推动流域治理从规划转向具体实施。

  (三)统筹安排项目储备,实现项目滚动实施。

  两年来,以《规划》为依据,以人大代表意见为切入点,围绕潮白河流域水源保护、水系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空间规划与建设,构建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保安体系三大体系,加快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工程、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供水工程、砂石坑整治工程、平原绿化造林工程等工程建设。

  在推进过程中,通过年初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各委办局及早谋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加大项目落地力度,确保规划内确定的项目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实现了项目滚动实施,保障了治理项目的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共落实项目38项,市、区两级共投资50亿元。其中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13项投资12亿元,在建11项投资17亿元,完成立项审批的14项投资21亿元。

  二、以“保护优先、人水和谐、未雨绸缪”为原则,加快三大体系建设

  (一)水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1.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山区沟域经济发展。

  已经完成怀柔区八道河、密云县蔡家店、延庆县转山子等一批清洁小流域建设,治理水土流失338平方公里;12条清洁小流域获立项批复,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可陆续开工建设。

  2.加快水源地河流生态修复及水库库滨带工程建设。为形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丰水多蓄、水少多绿的河流生态景观做好技术准备。

  潮白河(王各庄至牛栏山橡胶坝段)及怀河(大秦铁路桥至牛栏山橡胶坝段)综合治理工程已获立项批复,先期已开展试验段春季绿化造林工作,完成了京承高速路上下游各1公里河道绿化造林工程,共计造林48公顷。

  完成了延庆县白河、黑河、菜食河等一批河道生态治理;密云水库库滨带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及密云县龙潭沟河、清水河二期等7条河道已获立项批复;密云县汤河、怀柔区汤河长哨营段等3条河道初步设计已获批复;密云县白马关、怀柔区怀九河等4条河道已编制完成立项报告,正待批复。

  3.加大供水工程建设力度,解决水源区群众饮水问题,缓解水源地取水矛盾。怀柔区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供水工程、延庆平原区地表水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已获批复,正在开展施工准备工作;密云新城地表水厂工程已获立项批复,正在编制初设报告;顺义区城南供水厂工程初设报告已上报待审。

  4.加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工程建设,扩大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出水水质标准。顺义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已编制完成立项报告;密云县云西再生水厂、顺义区杨镇再生水厂(一期)工程已获立项批复;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污水干线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评审,正待批复;怀柔区再生水厂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已获批复,正在开展拆迁及施工准备工作;实施通州区河东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预计近期完工。

  5.建设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启动平原造林工程,逐步建成有水有绿、生态良好的东部生态屏障。按照“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理念,在顺义、怀柔、密云建设3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2313公顷。其中顺义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1246公顷,园林工程已完成总量的20%,水利工程已完成总量的85%,公园建设力求打造优美的京东绿色走廊,体现顺义新城滨水特色;怀柔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450公顷,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4%,建成后将实现怀山柔水、城景共融的环境景观;密云新城滨河森林公园2011年11月8日开园,总面积617公顷,利用穿城而过的水系打造森林长廊、水景长廊、休闲长廊、文化长廊,充分体现舒适宜人的山水城市特色。

  按照平原造林工程确定的“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空间布局,潮白河流域是“三带”的重点建设区域。结合年度任务,全年计划在潮白河两侧完成造林733公顷,现已完成计划任务的91.5%,植树60余万株。同时,在延庆县白河流域实现山区人工造林310公顷,森林经营4333公顷。目前,流域内平原地区大尺度、大规模的森林景观和山区生态林绿带已初步显现。

  6.溯源治污,建管并重,综合施策,开展污染防治及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工程。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通过进行养殖业污染治理,实施化肥用量控制工程,开展农药用量减施工程,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等措施,消减化学需氧量(COD)300余吨,有效地改善了流域周边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农业标准化水平,降低了流域周边由于农业生产引发环境问题的可能性。

  针对流域内工业污染,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对流域内污染源在采取手工监测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动监控系统,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并定期公开发布监测结果;强化市、区两级环保监察部门的检查频次及执法力度,保证重点污染企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

  对于流域内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详堪实测,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成分、体量、位置及垃圾的流向流量编制治理方案。同时制订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统筹协调,统一标准。截至目前,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勘测、治理设计方案已全部完成。顺义、通州、密云等区县8处设计方案已获批复,2处已经开工建设。

  (二)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

  一是完成了顺义区石园大街雨水改造工程、怀柔区农村雨洪利用工程等一批项目。完善了顺义区杨镇水网及雨洪利用工程规划方案。将循环水务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领域,为落实市政府提出全面开展“集、蓄、拦、调”等雨洪利用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依靠市、区两级联动推进,抓住平原区绿化造林的机遇,完善方案、借力助推,逐年对堤外砂石坑实施绿化覆坑工作。计划在未来2年内结合砂石坑整治造林217公顷,目前已完成前期调查和绿化总体方案;同时结合砂石坑整治,建设雨洪利用工程,蓄渗利用雨水。修复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保障了流域水源安全和防洪安全。

  三是将流域内怀柔琉璃庙市级湿地公园纳入《北京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组织开展了琉璃庙、潮河减河交汇处等重点湿地公园建设的前期调查和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加快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成了地上物补偿及拆迁、地形整理、部分植物种植和主要材料的采购工作。另外为有效改善汉石桥湿地及周边水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汉石桥湿地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编制完成了规划方案。

  四是在顺义引温入潮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完成引温入潮二期工程并投入运行。新增日调水能力10万吨,总调水能力达到20万吨。调水后潮白河向阳闸以下20公里河段可维持一定水面,顺义城北减河已成为常年有水的城市花园河道,极大改善了顺义新城水环境。

  (三)防洪保安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启动潮白河(王各庄至牛栏山橡胶坝段)及怀河(大秦铁路桥至牛栏山橡胶坝段)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平整河道,植物固土固堤等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障河道防洪安全。

  二是针对苏庄—市界约45公里未治理河道,按照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编制《“十二五”时期潮白河干流防洪治理实施方案》,重点开展治理规划工作。

  三是对于通州段河道行洪区内村庄移民问题,一方面积极争取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等中央有关部门以及相邻省市支持,根据《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和《北三河防洪规划》,对右堤部分地段改线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市政府各部门积极研究,计划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原则,联合当地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社会资本,结合土地一级开发解决沿河堤内11个村6000余人的搬迁安置问题。针对当前现实情况,制定应急抢险、避险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成立应急抢险队伍,制定具体转移路线,确保汛期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将水网连通工程(如通州区宋庄、潞城、西集水网)作为重点发展规划,通过沟通河网水系,水体循环流动,形成沿河生态屏障,增加雨洪水滞蓄能力,减轻潮白河干流洪水压力。

  五是针对“7.21”特大自然灾害暴露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汲取经验教训,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小河道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的实施意见(2012-2015年》,从今冬明春开始,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大会战,掀起全市水利建设新高潮。对于潮白河流域而言,在明年汛前,完成密云县龙潭沟河、顺义区蔡家河等5条中小河道的防洪治理;完成密云县白河涧、田庄等9座小水库的除险消隐;完成潮白河干支流水毁工程修复。在2015年前,完成潮白河流域28条共28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全面实现流域内河道防洪达标。

  三、统筹兼顾,逐步建立科学治理的机制体制

  (一)建立并发挥市区两级部门联动机制。

  潮白河流域治理涉及发改、规划、农业、环保、园林、市政等多个部门及沿线5个区县,治理工作系统性强,建设标准高,任务量大。在推进过程中,各部门以切实落实规划为目标,凝心聚力,协调配合。市水务局牵头编制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涉水工程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委等负责审批的部门主动服务,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市财政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市环保局在严把环评审批关的前提下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办理速度;市市政市容委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精心编制方案,加强政策研究和技术指导;市农委及市农业局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并作为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市园林绿化局大力推进流域内平原造林、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及湿地修复等项工作。沿线各区县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结合各自分工大力推进各项治理工作。通过市区两级统筹协调,联动推进,流域治理实现了全市一盘棋,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体制。

  1.以制定“三条红线”,在流域内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科学严格,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体制,加强监督管理考核和日常运行管理,促进流域综合治理成果长期保持。

  北京市《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已于8月20日发布,明确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排污总量3条红线。相关部门已根据意见要求,制定了潮白河流域各区县具体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流域内各水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和各行业用水效率指标。同时市政府已与流域内各区县政府签订了考核目标责任书,明确了考核目标。

  《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已于7月27日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建立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对工作落实情况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2.制定完善政策标准,确保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意见》,为进一步推进污水资源化明确了目标,细化了工作任务;即将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小河道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的实施意见(2012-2015年)》,为加快以中小河道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确定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原则,具体化了工作内容。

  市市政市容委与市财政局制订了《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项目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提出治理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确保治理效果。

  市环保局编制并施行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从改善北京水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结合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实践,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农业局编制并下发《北京市农业局关于加强流域水系农业面源防治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三)加强流域内防洪管理与雨洪利用管理。

  汛前潮白河流域各相关单位认真分析流域内防汛存在的问题,加大汛前隐患排查力度,立足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制订了洪水防御、洪水调度、洪水管理等防汛预案,落实防汛指挥部领导责任制,落实各项预案中四色预警响应办法,落实防汛抢险队伍,落实防汛物资,落实堤内险村人员转移避险方案,开展迎汛培训和演练。

  今年入汛后,潮白河流域内降雨频繁,特别是“7.21”特大自然灾害期间,流域内平均降雨量达211毫米。各相关单位依据防汛预案,充分发挥流域统一调度的优势,切实落实预案中各项措施,及时下达调度指令,同时组织人员对沿线河道进行巡视检查,遇风险苗头及时处理,保证了流域内未出现垮坝、倒闸现象,未出现大的险情。同时通过对拦河闸坝的科学调度,合理调蓄,增加了河道蓄水量,减轻了下游河道防洪压力,充分回补地下水源。到8月1日,流域内平均地下水位比汛前回升0.7米。潮白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增加蓄水量1912万立方米,其中潮河增加蓄水66万立方米,白河增加蓄水162万立方米,怀河增加蓄水200万立方米,潮白河干流增加蓄水1484万立方米。截至8月底,潮白河流域大中型水库蓄水12.7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蓄水0.67亿立方米,密云水库最高蓄水量达11.9亿立方米,为近10年来蓄水最多的一年。

  (四)构建适合流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特点的投融资体制。

  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涉及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而目前我市宏观经济面临严峻的形势,依靠政府加大投资完成建设任务面临巨大挑战。有关部门结合《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意见》,先期对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调研工作,对政策体制、价格机制、投融资模式、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充分利用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水利专项资金、水利建设基金等作为资本金,逐步转变政府投资注入方式,创新投融资模式,多元化融资渠道,理顺服务价格水平,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减轻政府投资压力。以此为基础,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投融资体制。

  四、认真总结,找准差距,开拓综合治理新局面

  近两年,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与实现《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是部分项目尚未落实,推进速度尚需加快;二是生态保护体系尚未建成,流域内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三是防洪减灾体系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水利设施抵御极端暴雨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工程建设的投资体制、监督考核体制、长效管护机制等尚不健全,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规划》为蓝图,贯彻治理理念,加大治理投入,加快治理步伐。在具体工作中,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提高治理标准,总结治理工作成功经验,巩固治理效果,将已经建立的各种良好制度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探索完善长效机制。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开局良好,成果初显,这与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程,市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部门联动,切实推进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希望市人大继续监督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并提出批评建议。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治理机制的不断深化,将进入一个新的治理阶段,我们将努力推动《规划》落实,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