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重要发布 > 报告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关于检查〈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书》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日期:2009-12-31 来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

  2008年9月,市政府根据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检查〈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书(京常审字〔2008〕3号),在征求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检查〈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书研究处理方案的报告》(市规文〔2008〕1411号,以下简称《研究处理方案》)。此后,全市无障碍工作按照《研究处理方案》全面开展了整改工作,现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意识

  一年来,我市结合筹办、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创新工作机制,扩大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社会宣传。市残联会同市委宣传部及市属各有关部门和主要媒体,通过全国助残日、每个季度的无障碍推动日等活动,利用媒体宣传、标语、公益广告、设立街边咨询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在各新闻媒体刊发无障碍宣传稿件1680多篇(条),图片2250余幅,制作播出无障碍宣传节目50多期,在国际互联网上转载我市无障碍信息10万多条,开展各种无障碍推动日、宣传日等活动500余次。组织5000名无障碍监督员,开展了近6万人次的无障碍宣传监督活动。通过广泛宣传,传承奥运会和残奥会精神,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明显增强,关心、支持无障碍环境建设、爱护无障碍设施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按照《研究处理方案》,除继续利用传统方式对社会公众进行不懈的宣传教育外,我们还在创新工作方法,突破机制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是,加强对工程设计人员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把无障碍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纳入建筑、结构设计注册人员年度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使全社会关心无障碍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从设计师的手中得以实现。自2002年以来,我市勘察设计管理机构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就将建筑无障碍设计纳入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继续教育内容。到2008年,已先后培训建筑、结构注册人员约1000人;今年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将在6-7月份培训计划中对约600名建筑、结构注册人员增加城市道路与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应用、国际奥林匹克残奥会场馆的无障碍设计等培训内容。

  二是,加强对宾馆酒店、医疗机构、商业餐饮等公共建筑和文化休闲广场、旅游景区等主要服务行业员工的无障碍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在服务行业开展了助残技能和手语培训13万人次,编制发放手语培训教材5万余册,发放无障碍服务指南及其他宣传材料30余万册、光盘2万多张。培训活动在奥运会残奥会运行保障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无障碍环境意识的教育。按照计划,市教委和市残联将从2009年新学年开始,通过编制发放无障碍教育手册、组织无障碍设施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无障碍宣传进学校的宣传试点工作。我们计划通过适合我市中小学特点的宣传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就牢固树立“无障碍设施,方便你我他”的无障碍环境意识。将增强无障碍环境意识与遵守交通法规、爱护公共财物、热爱劳动等,一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奥运场馆及相关重点工程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保障奥运赛事顺利进行

  去年6月,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了奥运会、残奥会城市运行指挥部的工作范畴。在工程设施保障组下成立了无障碍工作组。市规划委做为组长单位,成员单位包括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旅游、卫生、商务、公园等行业主管部门。工作组以奥运场馆设施及其周边地区、签约酒店、定点医院、宾客接待单位以及由公共交通线路串连起来的景区、景点和购物餐饮场所为重点,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最新要求,对奥运场馆及相关重点工程无障碍设施进行自查,对不满足要求的设施进行改造;对场馆、涉奥定点宾馆饭店、医院、宾客接待项目及重点交通沿线多次进行了核查;组织应急培训演练,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全力推进奥运会、残奥会无障碍设施的保障工作。

  在奥运会、残奥会开幕之前,所有的竞赛、训练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无障碍设施水平全部达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有关要求,实现了我国申奥时的庄严承诺。特别是残奥会的部分场馆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是以往任何一届残奥会都不曾有的。比赛、训练场馆和城市环境方面提供的无障碍设施保障和服务工作,受到了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观众以及游客的满意评价。

  无障碍设施保障工作的落实,使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完美谢幕。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40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来京参赛,35万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游览、观赛,参加快乐残奥系列活动,城市无障碍设施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实现了国际社会、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群众“三满意”。国内外各新闻媒体从多个角度对北京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广泛报道,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北京残奥会三大亮点之一。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把北京残奥会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国际残奥委会首席执行官冈萨雷斯认为,2008年残奥会奉献给全世界一个现代化、无障碍的北京,这是残奥会留给北京的丰富遗产之一。

  三、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体系

  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标准》对创建城市的组织管理机制所做的明确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加大对无障碍建设统筹协调的力度。今年年初,经市政府同意,调整完善了我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牵头,将成员单位从原有的7个增加到15个。增加了财政、发展改革、农委、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执法、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部门以及民航、铁路等重要公共服务部门参加。通过调整,我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在领导层次上、协调力度上,都得到了明显加强。

  发展改革、财政等城市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加入,加大了联席会议在重大问题和政策、资金支持方面的协调力度;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加入,对我市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无障碍设施的标准和规范,从源头上监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将起到促进作用;农委的加入使我市农村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要求和监管有了保证;铁路和民航部门的加入使我们在关系群众出行的重点问题上的沟通协调日常化;而城管执法、精神文明建设部门的加入将使我市在无障碍设施监督管理和执法宣传力度得到明显加强。

  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城市无障碍设施系统化建设的关键保障。目前,我市有关部门正在配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写《无障碍设计和施工指南》和所涉及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交通委、市文物局和市残联等部门也在组织学习借鉴国际最新设计和建设理念的标准、规范,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有关无障碍产品设备、文物古迹以及轨道交通等特殊产品方面的标准和规程,并积极探索提高无障碍设施设备、辅助用品、用具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规划导则》及教育、交通、商业、文化、医疗、文保、体育、公园、景区和饭店、银行等行业细则,《无障碍出租车技术要求》、《无障碍出租车站台技术规范》、《无障碍出租车服务规范》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规范》等已于奥运会开幕前正式出台,保证了奥运会残奥会城市无障碍设施保障工作的圆满完成;《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公园无障碍设施设置规范》已经进入送审阶段;《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文物古迹无障碍设施改造规范》的编制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四、建改并重,进一步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

  我市在奥运会后,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组织开展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现状情况的基础调查,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中长期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全市无障碍设施的现状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根据调查结果,我市经过历年对全市范围内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已累计建设和改造形成了与公众直接参与社会活动有关的12大类无障碍设施,营造了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有关的12大类无障碍设施是:

  无障碍出入口21299处,无障碍专用停车位7714个,路口坡化33851处,盲道880条1541公里(城八区范围),无障碍过街天桥48座,坡道20248处,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及厕位12240间(个),无障碍售票窗口和服务台4785个,低位电话1833部,各种信息提示和引导标识38856块(处),服务引导人员6498人,人行过街语音提示系统1406套。

  首都机场、西客站、公共交通、轨道交通、银行、邮政、大中型商场、城市公园等重要公共建筑和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无障碍设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现状情况调查显示,东城、西城、朝阳和海淀四个城区的无障碍设施已基本达到创建城市标准,其他四个城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无障碍设施,与创建城市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远郊区县城区在道路、饭店宾馆、文化观演和基层医疗机构等设施的改造方面,在住宅小区和多层住宅的改造方面,与创建城市标准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们正在根据现状普查成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2008-2010年年度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计划的调整研究工作,使年度计划能够更加切合实际。

  在开展现状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严把新建关的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借鉴八达岭长城、故宫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无障碍改造的经验,结合《文物古迹无障碍设施改造规范》的编制,探索对旅游景区涉及文物古迹保护项目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的模式。目前,此项研究已进入专家论证阶段。我们坚持在不破坏文物古迹和景观的根本原则前提下,努力推进文物古迹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工作。

  (二)开展落实老旧小区无障碍设施改造责任主体和资金筹集问题的研究。由于老旧小区存在着物业产权分散,改造空间千差万别,改造资金难以落实等问题,面对多层住宅改造比住宅小区改造难度更大的实际情况,今年我们要求各区县要借鉴西城、朝阳等区在开展住宅综合改造的成功经验,选取群众工作基础好,改造条件具备的多层住宅小区做试点,探索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多层住宅无障碍设施改造模式,为今后制定有关公共政策及修改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做好前期工作。

  (三)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家庭无障碍改造,是对无障碍设施连续化和系统化建设的重要补充。我市在近两年开展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基础上,把该项工作继续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并稳步推进。计划到2010年,对现状全部有需求的2.2万户残疾人家庭全部完成无障碍改造。残疾人“温馨家园”示范性项目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部分区县已经把中心镇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纳入工作计划,并有计划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作为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市现有全部规划保留村和非规划保留村中6372座公厕将在今明两年建设完成,并全部达到无障碍标准要求。

  五、建管并重,切实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我市把贯彻落实《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继承和发扬奥运会、残奥会无障碍保障工作宝贵经验,做好和落实我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活动,作为实现建管并重,切实加强我市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根本要求。一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力度的同时,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安街环境景观提升等对国民经济和首都形象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设工程,从规划设计的源头抓起,在建设施工、设备采购、竣工验收和使用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逐级落实责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优质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维护管理手段,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为城市综合管理打好基础。

  通过定向培训、宣传、体验等手段,强化对无障碍设施利用情况的研究,提高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利用能力,使已建设施的使用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在总结奥运期间开展多次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了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监督管理。采用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加大对损毁和侵占无障碍设施的执法力度,并将其纳入城管执法系统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责任落实。此外,有关部门还结合宣传培训以及执法检查等活动,督促已建无障碍设施的产权单位或者维护责任单位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加大巡查监控,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切实做好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市政府在通过执法部门加大对无障碍设施工作的督察考核力度的同时,正在推广朝阳、西城等区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使用、维护、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制定区县层面上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以确保整治效果,形成长效机制,并从法制体系建设上对《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进行丰富和完善。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