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市检察机关发挥“检察+热线”积极效用 深挖民生检察数据富矿取得良好工作成效(四)
编者按
今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及市委《实施意见》,紧密对接《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主动对接首都接诉即办法治需求和人民群众法治诉求,创新“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式,在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制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与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关于建立“检察+热线”合作机制 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全市检察机关积极拓展检察监督线索来源,依托群众诉求能动融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有效参与社会治理,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接下来,京检君将从机制建设、专项监督、线索管理和科技赋能四个维度为大家依次介绍,共同聚焦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机制深化为民服务新成效。
全市检察机关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运用科技手段对收集的群众诉求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大数据碰撞发现监督线索,以科技赋能推动“接诉”“即办”联动性更强、质效更高。
研发数据信息流转信息化系统
深化检学共建、课题攻关,依托政务信息化平台建立集信息交换、收集、筛查于一体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保证数据交换规范安全。
丰富完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在市检察院指导下,东城区检察院以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为契机,探索研发“幌子公司”监管治理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识别出“幌子公司”130个,对相关问题进行类型化梳理并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行政机关已对22个注册地在辖区且仍为存续状态的涉案主体立案调查;建立销假售劣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及时准确挖掘销假销劣投诉中存在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线索。在市检察院指导下,通州区检察院对12345市民投诉热线线索进行梳理,在600余条有效线索中,通过数据归集发现4条关联某农贸市场,依据销假销劣大数据监督模型算法认定该农贸市场为重点区域,后与该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专题沟通座谈会,并开展联合专项行动,查获行政违法案件2件,实现了大数据赋能检察的叠加效应。
精准助力行业规范治理
海淀区检察院、大兴区检察院依托建立的相关监督模型,督促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规范社会保险费核缴催缴程序,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被最高检收录为大数据赋能行政检察监督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