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网讯 8月2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李伟主任带队,赴东城区、西城区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执法检查,调研老城文物保护利用、拆迁腾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君舒、秘书长刘云广、党组成员于军,部分执法检查组成员,市文化旅游局、市文物局相关负责同志,东城区、西城区相关负责同志参加。
执法检查组在位于西城区西河沿街220号的正乙祠戏楼实地查看了修缮保护利用情况,听取了北方昆曲剧院关于专场演出、活动组织等方面运营情况的汇报。正乙祠戏楼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北方昆曲剧院作为该项目保护单位,依托传承600多年的昆曲艺术,致力于打造好看、好听、好玩、好吃的全方位服务公共空间,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在位于西城区魏染胡同30号的京报馆,执法检查组查看了搬迁腾退后的二层小楼和附属四合院,听取了少年志愿者对《百年红色报刊》的精彩讲解。京报馆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建成于1925年10月,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华诞来临之际完成搬迁、修缮,作为北京报业博物馆和邵飘萍故居面向公众开放,成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追寻初心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新亮点。
随后,执法检查组来到位于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23号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调研纪念馆修建利用情况。曹雪芹故居原址位于广内大街207号院,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被专家认可,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在北京有确切记录的居住地,因修建两广大街,于2020年10月复建完成,今年7月底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展陈建筑本体历史、曹雪芹生平、《红楼梦》文学等文化内容。
最后,执法检查组在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136号的皇史宬,调研了腾退搬迁和保护利用情况。皇史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明清皇家档案库。2021年9月,皇史宬北院完成修缮后,布设《石室金匮皇史宬展》等3个展览,对公众预约开放。为彻底解决皇史宬南院“大杂院”私搭乱建、火灾隐患严重的局面,由北京市出资,于2020年完成南院的腾退搬迁,目前正在进行修缮,未来将实现北院与南院的整体开放。
李伟主任在调研中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北京的金名片,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以传承历史文脉为原则,以改善整体风貌为抓手,用好法治手段、下足绣花功夫,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立足历史文化遗产独特底蕴,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丰富保护利用方式,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用”起来、“活”起来,让文物背后的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出来。要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区域环境提升、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灵活多元的活化利用模式,引入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服务功能,以高水平利用促进高质量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把保护历史遗迹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群众。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不断总结基层实践经验,继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用法治力量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驾护航。(城建环保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