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是危难显担当——甘肃和青海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抗震救灾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6.2级的地震,突袭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造成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生命至上,分秒必争。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连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要密切监测震情和天气变化,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和省长任振鹤抵达积石山县,青海省委书记陈刚和省长吴晓军抵达民和县,研判震情形势,指挥应急救援,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按照部署要求,甘肃和青海两省各级人大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党的领导下汇聚起战胜灾难、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生命至上
奋战抗震救灾一线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青海交界,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这次地震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2793米。
时值寒冬深夜,气温低至零下16摄氏度,救援形势十分危急。甘肃、青海两省各级人大迅速行动,发动组织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按照党委和政府的安排部署,全面参与到应急救援、转移安置、灾情摸排等工作中,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发生后,我们医院立刻发出集结令,600多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全员到岗,迅速开始抢救伤员。”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马秀英说。
经历了短暂的慌乱,马秀英和许多医护人员一样,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展开救治护理工作。大厅、走廊、病房、诊室,都是需要照顾的伤员,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电力系统遭到临时损坏,马秀英就握紧伤员的手,平复他们的情绪,借着手机的灯光,清理创口、打针输液、缝合包扎。
震后两个小时,医院通上了电。伤员还在不断地送来,马秀英和全体医务人员同时间赛跑,从天黑到天亮,从天亮再到天黑,一直高强度地工作近30个小时。发生余震时,她和同事们又第一时间奔到伤员身边。
灾情最严重的地方,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就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地方。
各级人大代表立即响应、主动请战。甘肃省人大代表、刘集乡陶家村村民韩云云,顾不上自己家严重受灾,迅速赶到村委会帮助救援、安置、做饭。甘肃省人大代表、杨家湾村村民司马曙财,第一时间筹集了食品药品物资,冒着余震送到受灾严重的村庄,并随同救援队伍、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查看灾情,连夜发放应急物资、做好群众安抚工作。
由于靠近震中区域,青海省海东市的民和、化隆、循化三县受到地震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马世功是青海省循化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苏呼撒村常住人口有387户1738人。地震发生后,马世功迅速把村民组织起来,转移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随即,马世功多方联系筹集帐篷、燃煤、被褥等物资,让群众在安置点吃得饱、住得暖。因为救援及时,村里没有出现伤亡,也没有村民受冻感冒。而马世功一直忙碌着,两三天几乎没有合眼。
“党支部书记是村里的主心骨、带头人,我不能倒下去,要让大家知道党支部是最坚强的堡垒、最坚实的依靠。”马世功说。
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中川乡等多地受到影响,多个饮水管网设施遭受损坏,饮用水供水中断。青海省人大代表、民和县龙浩水务集团总经理赵国胜,在短短2小时内,迅速协调5辆应急供水车前往灾区支援,并带领业务骨干,以最快速度赶赴官亭、中川地震重灾区现场,开展排查抢修救援。
余震不停,脚步不息。赵国胜和同事们穿行于受灾的村庄间,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开展抢修,重灾区官亭、中川两个乡镇15个村的供水管道抢修工作完成,实现全部通水,切实保障了13000余户42100余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同心同力
各尽所能帮助灾区渡过难关
寒冬里的安置点,一口口大锅煮着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一顶顶帐篷成为受灾群众“避风港”。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有吃、有住,互助和团结的气氛让人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来自各地的融融暖意。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捐款5万元,动员20多家牛肉面企业捐赠物资105万元,组织拉面师傅自带材料,把一碗碗热乎乎的牛肉面带到灾区一线,把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凌晨两点,我们把肉和面拉过来,把拉面师傅们都召集起来,准备了1000斤牛肉、50袋面粉,预计能做5000碗热乎牛肉面。不够再加,大家需要多少我们做多少!”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五湖四海的救援力量以最快速度汇集,各级人大代表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拳拳初心、赤子情怀,带动各族各界纷纷行动、支援灾区,将温情传递到安置点的每一个角落。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组织公司人员组成党员先锋队和志愿者队伍,积极筹措煤炭、取暖炉、棉衣等约30万元的物资送往震区,并通过慈善基金捐款110万元用于积石山县及周边受灾地区的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等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市律师协会会长陈灿,带头捐款3万元,并积极动员全市律师行业捐款100多万元。兰州市人大代表、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马蓉协调公司向积石山震区捐款100万元及价值56万元的药品。甘肃省人大代表、兰州华能生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强,紧急捐赠价值30多万元的炉具、14000套煤气报警装置,为群众安全全链条护航。
青海省人大代表罗平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30名,调配5台装载机和挖掘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捐款捐物50万元。西宁市人大代表王楷博在地震当天筹款200余万元,组织采购防寒大衣、棉被、床垫、棉袜及日用品等物资,第一时间送往灾区。同时,组织30名志愿者前往民和县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400顶、发放棉被1200条、冲锋衣2000件、折叠床1300张、家庭保暖品1000箱等5个品类共70吨物资,解决了群众燃眉之急。
青海省人大代表王文剑、当智、韩进录、鲍武章为灾区送去物资及现金15万余元。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省人大代表孔尚寿倡议师生捐款5万余元。海东市人大代表马忠彪、马强、韩光远等在灾情发生后捐款捐物28万元。海西州乌兰县人大代表韩文杰送来牛肉1吨、饼干1200盒、牛绒衫375件,在寒冬里送来温暖。西宁市湟中区人大代表马宝祥组织应急救援队6人赴灾区开展救援,为灾区应急保障供餐1万多份。
甘肃省人大机关党员干部积极捐款11万余元支援地震灾区,青海省人大机关组织党员干部踊跃捐款5万余元,两省各市(州)、县(市区)、乡镇人大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捐资捐物,在危难时刻彰显人大担当。
众志成城
携手重建美好家园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目前,地震灾区全面转入恢复重建阶段。积石山县15000间过渡性活动板房已经全部完工交付,县城九成商户开门营业,乡镇商户五成以上开门营业;青海民和、化隆、循化三县中小学已全面复学复课……
甘肃和青海各级人大代表立足岗位职责,主动担当作为,有力有序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中。
这段时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州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董彩云多次赴积石山县参与灾区重建工作,拿出自己25000元工资慰问受灾群众。
董彩云告诉《中国人大》杂志记者:“刚刚开通的临大高速公路,被受灾群众称为‘救命路’。这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大幅缩短了积石山通往外界的路程,成为了这次地震中的‘生命通道’。”2019年,积石山县还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高速公路。作为保安族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带着家乡人民的期盼,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临夏州教育事业的可喜变化,并提出加快开工建设临夏县至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高速公路的建议,得到了总书记的现场回应。
“2023年11月,临大高速正式通车。通过这条公路,一支支救援队伍火速驰援,以最快速度拯救生命,将党心民心紧紧相连。”董彩云说。
伴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在一些安置点,临时搭建起的课堂点亮了孩子们的内心。董彩云来到了陶家小学、团结小学教学点,走进孩子们中间开展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曾经担任过小学老师的董彩云,还给三年级的学生,补上了一堂因为地震还没上完的语文课——《手术台就是阵地》。
“同学们,白求恩医生没有离开手术台,没有离开属于他的阵地。现在就在我们周围,对前来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叔叔、医护人员、志愿者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阵地。”董彩云对孩子们说,“我希望大家也像白求恩大夫一样,像来救援的叔叔阿姨们一样,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生命需要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救死扶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缓解地震给群众带来的心理影响,马世功带着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地和苏呼撒村的乡亲们拉家常、解烦忧。
“有的群众不敢再住到房子里,一睡下就害怕,我们就陪他坐在家里的炕头上说话、喝茶,有时候到半夜一两点。大家的情绪慢慢好起来,生活也走上了正轨。”马世功说,他将继续时刻关注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众,确保他们温暖过冬。
连日奋战让马秀英的脸上写满疲惫,但令她高兴的是,此次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22名伤员已经全部出院。
“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全国各族同胞的爱心帮助。我为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充满爱与力量的国家而无比感恩、感谢和感动!”马秀英说。
2024年全国人代会即将召开,马秀英告诉《中国人大》杂志记者,她正在准备灾后重建方面的建议,把灾区群众的心声带到人民大会堂,希望国家能够继续给予关注和政策支持,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最是危难显担当。从积极营救到转移安置,从排查隐患到抢救伤员,从捐款捐物到灾后重建,甘肃和青海各级人大代表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忠诚为党分忧、忠实为民履职,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最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