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凝聚法治力量 护航新时代首都发展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法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2024年,聚焦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法学会团结带领首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培养法治人才、加强自身建设,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提供法治支撑。
强化政治建会 在政治引领上彰显新担当
北京市法学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引领方向,不断厚实理论功底,加强党的建设。
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北京市法学会将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到中层范围,全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19次,为推动新时代首都法学会发展、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新成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举办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机关干部培训班,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举办全市法学会系统干部队伍政治及业务能力培训主体示范班,带动各区法学会、各法学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筑牢法学法律工作者高举旗帜、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印发《关于全市法学社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指导各区法学会和法学社团紧扣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部署要求,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在党的建设上,制定《党组和领导干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法学会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推进市法学会政治能力建设,制定机关党建工作要点,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开展,制定《党纪学习教育工作计划》,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落实市法学会领导干部联系区法学会工作制度,督促指导各区法学会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实体化运行;修订《关于进一步推进法学社团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换届审核、年度审查、座谈调研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市法学会的政治引领力。
发挥资源优势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上获得新成效
北京市法学会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切实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在市级法学研究课题立项工作中,市法学会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保障等重大选题精准发力,并在《法学杂志》设置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栏,刊发了理论研究文章,加强法制理论宣传。
在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北京市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实践研究基地的基础上,市法学会依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北京市立法实践研究基地,开展科学立法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形成了全市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方阵,为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指导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牵头成立北京廉政法治协同创新基地,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为首都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相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交流研讨不仅能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更能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播。北京市法学会将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类论坛、学术年会、研究课题的主要选题论题;在市委依法治市办指导下,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共同主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北京实践”研讨会,五个实践研究基地专家与高校学者进行深入交流;精选各基地报送论文22篇,集中展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首都法学法律界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法律监督领域的部分实践成效。
繁荣法学研究 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北京市法学会强化学术引领和服务引领,不断繁荣法学研究,在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当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思想库”。北京市法学会以课题及专题研究工作引领首都法学研究方向,为法治实践服务。市级法学研究课题立项40项,内容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数字经济法治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执法司法权运行等领域。2023年市级法学研究课题40个成果结项,经过专家评审,8个课题被评为“优秀”,18个成果被实务部门采纳应用或刊发文章、出版专著。承接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法学2023年度(北京)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项目,首次开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证券金融领域关联首都安全稳定衍生影响分析研判”等专题研究项目。
当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智囊团”。由知名专家学者牵头,以85名法学青年英才为骨干,围绕青年人就业、商业秘密保护、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养老服务、民用运输机场管理等热点问题,成立对策研究小组积极开展调研,撰写相关研究报告供参考。2023年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等8个项目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共提交24篇研究报告,相关成果反馈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网信办、市城管委、市经信局等单位,得到好评,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报告获得肯定。北京廉政法治协同创新基地成果《“90后”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典型特征分析》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纳,获得肯定。制定《推动〈首都法治要报〉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抽调学会业务骨干成立要报工作专班,编发《首都法治要报》9期,内容涉及超大城市治理的立法快速反应机制、网信部门执法权限规范化、接诉即办工作优化等重点、热点问题,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发布《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3)》,提供首都法治建设真实数据及翔实内容。
当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库”。北京市法学会积极参与立法服务,加强与市政协、市委政法委、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的联系协作,拓展法学法律专家参与地方立法论证渠道,陆续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60余人次参与《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草案)》《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及相关文件适用情况》《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调研、咨询论证工作,提供一系列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咨询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此外,2024年市法学会圆满完成了第二届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论坛征文及研讨活动、第十九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中国式现代化前沿法治问题”征文活动;与北京工商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联合举办聚焦首都法治人才培养的“首都法学家沙龙”活动;联合主办2024年服贸会专题论坛——第九届“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论坛;支持举办中关村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等活动;指导所属法学社团先后举办各类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主题论坛等活动100余场次,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动参与第九届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和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主办的首届“高水平对外开放法治论坛”,法学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深入。
拓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 在深入服务法治实践上实现新突破
北京市法学会将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作为深入服务法治实践的“车之双轮”,在宣传深度和服务广度上不断拓展。
“双百”活动多点开花。北京市法学会精心遴选法学专家深入各区各系统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等重大主题开展深入系统、有针对性的宣传解读,16区法学会开展近百场“双百”法治宣讲活动,强化了思想引领,凝聚了社会共识。
“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北京市法学会坚持高位谋划、高点部署、高效推进,立足于基层,服务于群众,推动“基层行”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各区法学会先后组织志愿者15000余人次,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治宣讲等线上线下各类活动11000余场次,受众428万余人次,形成了“基层行”活动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基层法律服务站点建设稳步推进。北京市法学会积极推动各区法学会充分依托各级综治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调解中心、会员之家等在街乡社区组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截至目前,全市16区已建立564家基层法律服务站,打造矛盾纠纷化解“新阵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各区法学会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站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主渠道、主力军作用,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普法培训5750场次、解答法律咨询20余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4254万件,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公益法律服务项目有效开展。北京市法学会组织指导所属法学社团承接项目11个,如期完成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项评审等系列工作。项目服务内容丰富,项目实施结合首都政法工作中心任务、学会重点工作和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助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自身建设 在履职能力上取得新提升
北京市法学会组织体系不断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尤其在会员和人才队伍壮大、组织规范化建设上取得了新提升。
北京市法学会注重会员队伍发展,现有个人会员1.2万人、团体会员4个,法学会的联系面、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依托不断壮大的会员队伍,北京市法学会用心做好法治人才挖掘培养、典型模范推树。2024年,北京市法学会研究部、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延庆区法学会获得“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破产法学会会长徐阳光、台港澳法律事务研究会会长沈腾获“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全年还举办了四期“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党性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做到全员覆盖,培训效果良好。
北京市法学会高度重视机关规范化建设,全面梳理现有制度规范,结合中央、市委最新决策部署要求,动态做好“立改废”,先后制定或修订北京市法学会制度规范8个,并对学会现行文件制度进行了整理汇编,还加强制度规范执行监督,坚决防止制度规范停在纸面、挂在墙上。
2025年工作“路线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基础的关键之年。北京市法学会已经明确了新一年法学工作的“路线图”,坚定、创新、繁荣、规范四个关键词贯穿全年工作。北京市法学会将继续在加强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治人才等领域深耕细作,聚力推动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1 加强政治引领确保理想信念更坚定
1. 始终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2. 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对各类活动严把政治关、政审关,牢牢把握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3. 加强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区法学会、法学社团党的建设,指导其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突出工作实效。
2 聚焦服务大局推进法学研究更繁荣
1. 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北京市系列实践研究基地优势,持续推动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着力推出一批具有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研究成果。
2. 组织开展好市级法学研究课题、专题研究项目和学术研讨活动项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安排、重点工作任务,聚焦首都法治领域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
3. 深化区域法治交流研讨,精心筹办第三届京津冀协同发展法治论坛,大力推动成果转化。
4. 打造学术研讨品牌,不断提升学术研讨水平。
3 坚持以人为本助推法治实践更创新
1. 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
2. 利用人才库、青年英才资源,承担立法论证工作。
3. 有效利用《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首都法治要报》,精准服务科学决策。
4. 改进和加强公益法律服务项目组织管理。
5. 大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站点建设,组织好“双百”“基层行”法治宣讲活动。
6. 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做好“双优”评选表彰,进一步强化“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培养工作。
4 强化自身建设推动组织体系更规范
1. 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法学会组织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方式改革创新。
2. 加强对各区法学会工作指导,推动区法学会规范运行。
3. 加强所属法学社团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发展管理服务制度。
4. 加强会员队伍建设,高标准推动会员队伍数量质量“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