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理论与实践》会刊 > 202201期 > 目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首都教科文卫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日期:2022-04-05 来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公室

  近年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工作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充分发挥委员和代表的作用,按照“跟上趟、扛起事、拿准度”的工作要求,以首善标准立良法、谋善治,为首都教科文卫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民主法治保障。

  一、聚焦疫情防控,加快补齐公共卫生领域的法治短板

  抗击疫情是公共卫生领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法治保障是防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教科文卫委员会知重负重、主动向前,积极书写战“疫”答卷。

  (一)加快公共卫生领域的立法修法步伐

  一是在疫情暴发之初,就着手研究本市公共卫生领域法治的短板和弱项,为常委会制定强化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修法计划奠定基础。二是按照“急用先立”原则,与监司委、社会委紧密协同完成《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和《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立法工作。三是完成《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改工作,及时堵塞实验动物生产、运输、使用和废物处置各环节生物安全的制度漏洞。此外,还加快了传染病防治条例、献血条例等立法工作的步伐。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改革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的院前医疗急救有120和999两个呼叫号码、两套运营体系,市民对院前急救意见很大。2019年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284人次代表提出14件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建议政府尽快解决制约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指挥中心、急救站点,听取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担架员意见和建议。李伟主任亲自召开主管市长、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座谈会,明确指出:院前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要以人民群众是否获得公平优质的急救服务为标准,不能以部门满意不满意谈改革方案。为推动改革落实落地,2020年11月,常委会又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通过常委会的连续监督和政府的大力推进,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统一指挥调度有了突破性进展,院内急诊预检分诊逐步推进,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分类服务等工作相继启动。常委会及时将修改急救条例列入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计划。2021年4月,对《院前医疗服务条例》进行了修订,明确了全市急救号码统一为120,实行急救和非急救转运分类管理,院前与院内有效衔接,公共场所配备AED等急救设备、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等规定。三年多持续跟踪,几十场调研座谈,超百人次代表参与,不同的观点交锋,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持续推动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改革和服务水平提升。这项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三)加快制定中医药条例和献血条例,完善法规体系

  中医药提升了各地战“疫”成效,战“疫”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教科文卫委员会与法制办等部门紧密配合、趁势而为,圆满完成了《北京市中医药条例》的制定工作。“将中医药防治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在二级以上中医机构建立感染疾病科”等规定写入条例。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医疗机构多,用血量大,尽管无偿献血数量在全国领先,但是血液供应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在立法中,我们强化了市、区政府的责任,动员社会单位广泛参与,加大对献血者激励和褒奖,加强用血安全管理,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法治保障。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夯实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法治基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在科技立法上也要走在前头,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一)扎实做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和法规实施工作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2019年常委会制定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拆除了阻碍成果转化的几道“篱笆墙”。一是规定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全部或部分给予成果完成人,并提高了成果完成人转化收入的分配比例。二是着力解决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了单位负责人在成果转化中的勤勉尽职免责的制度。三是将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纳入适用范围。2020年在法规实施当年就开展执法检查,促进法规及早落地。在执法检查中,我们发现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部门多、环节多,创新主体仍然存在“不敢转”“不会用”“不能做”的问题,及时上报,市委书记、人大主任都作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解决人大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17项配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喜讯频传,积水潭医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终于落地,北京交通大学等成果转化收益增加。

  (二)积极做好《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综合立法工作

  早在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立法过程中,陈吉宁市长就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完成后,要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市长明确点题,人大提前介入,部门积极论证,各方深度参与,教科文卫委员会紧随民声民意,广泛听取各类创新主体、行业协会、科技工作者、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着力从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政府部门、社会单位、中介机构、学会协会协同保护,建立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和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文化中心、知识产权首善之区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坚持文化自信,依法守护好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所在。

  (一)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北京有非遗资源1.2万余项,其中昆曲、京剧等11项入选联合国名录,相声、抖空竹等126项入选国家级名录。这些非遗展现了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构成了首都深邃独特的文化底蕴。委员和代表深入调研,走村串巷,遍访非遗传承人。确立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保护、让非遗保护成果融入现代生产生活、由人民群众共享的立法理念,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完善了以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核心、实施分类保护的措施,发挥科技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加快立法步伐,助推中轴线申遗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市委明确要求,把中轴线申遗作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为适应加快中轴线申遗工作的需要,我们会同常委会法制办、市司法局、市文物局、申遗文本和保护规划团队,紧锣密鼓完成了法规立项和两次审议工作,从点、线、面、视廊、生态环境五个维度,对中轴线上重点保护的遗产点、南北穿越时空的轴线、四重城郭组成的面、空中的景观视廊以及河湖水系园林生态提出了分类保护措施,建立市民参与机制,突出了中轴线保护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特殊普遍价值。

  四、紧盯热点难点,为首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动力

  人人受教育,家家有学生,教育改革牵动社会敏感神经,备受关注。北京聚集着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有办好各类教育的基础和能力,家长和社会对教育更是充满期待。

  (一)持续推动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2018年,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3至6岁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委员会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议案办理情况暨学前教育供给情况报告,并开展了专题询问,紧盯市政府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对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督促政府多措并举,加快补缺步伐。2020年,继续听取和审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三年内共扩充17万个学位,儿童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7%,超额完成了指标。目前学位短缺全面缓解,学前教育正在向均衡、普惠、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积极促进职业教育提速改革

  近年来,北京职业教育生源持续走低,不能满足超大型城市管理、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幼儿教师、医疗护理、养老照护普遍短缺。如何破解北京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委员和代表走访中职、高职、技师学院、培训机构等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听取了43家单位、6个区政府、8个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学者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提出了畅通职业院校学生上升通道、搭建成长立交桥,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办学行为、理顺管理体制等建议,督促政府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新期待。

  教科文卫领域工作关乎民生改善,关乎国之大者,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关系首都的未来发展,教科文卫委员会将以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公共文化服务、民办教育、托育服务等立法和监督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