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2年 第5号

关于纵深推进“两区”建设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2年9月22日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副市长 杨晋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纵深推进“两区”建设、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情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9件“两区”建设议案,列入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计划,并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两区”建设的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关心关注“两区”工作,审议通过《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条例》《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召开系列调研座谈会,各位委员和代表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项监督工作,制定保障工作方案。各牵头单位积极组织议案办理,按时向9件议案领衔代表沟通汇报,取得代表认可。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全市上下一盘棋,推动“两区”建设走深走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021年服贸会上的重要致辞精神,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北京样板”,市委市政府坚持高位统筹、高频调度,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产业+园区+要素”协同开放模式。蔡奇书记主持召开4次“两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1次专题会议,为高水平推进“两区”建设把脉问诊;陈吉宁市长及市政府有关副市长累计调度调研200余次,带队走访10余个国家部委,争取高含金量政策落地。各部门各区积极推进“两区”建设,强化政策创新和项目落地,合力推动“两区”建设走深走实。
  在全市共同努力下,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任务实施率达96%以上,推出近70项首创性或突破性政策,形成66个制度创新案例,落地140多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两年来,“两区”累计入库项目7075个,预计投资额超1.95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3497个,涉及投资额9597.5亿元。在“两区”建设带动下,2021年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900多家,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实际利用外资144.3亿美元,持续保持高位态势。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今年1—8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2.4亿美元,同比增长37.9%,高于全国17.7个百分点。“两区”建设驱动首都开放发展成效更加显现。
  (二)强化政策创新突破,进一步促进开放红利释放
  坚持清单化推进,新落地一批全国突破性政策。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并扩大范围,新增康明斯、首钢集团等10家试点企业。率先启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16个项目“入箱”。首创“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政策衔接试点,帮助免税品经营企业实现“线下免税品销售+线上跨境电商销售”多元化经营,试点以来销售额超61亿元。率先落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医药品政策,进口医药品种类扩大到66种,1-8月,实现销售额约3亿元,同比增长200%。平行进口汽车业务在京破局,北汽进出口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获批试点资质。出台新视听改革创新发展15条举措,率先获批放宽在京注册的中方机构与外方联合制作电视剧有关资质限制。
  聚焦细分领域微改革,着力打通政策堵点。在离岸贸易方面,制定出台促进离岸贸易发展14条措施,建设并试运行“京贸兴”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在文化贸易方面,成功争取将超过百年的油画等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降为零,显著降低企业税负成本;首创的“保税功能助力文化展示拍卖新业态发展”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落成运营工艺品保税库(正大宝库),助力文化产业焕发新活力。在美丽健康方面,推动昌平区首创出台“美丽经济十条”政策,设立本市首个美丽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个性化定制研发中心,建成4000余平方米星耀美妆直播基地,吸引47家企业布局美丽健康赛道,构筑美丽经济新高地。
  瞄准市场所急所需,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突破性改革持续扩面增效,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北交所开市一年来,11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日均成交金额10.29亿元。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已覆盖26家企业,减免税额增长近2倍。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25单转让项目实现交易金额38.15亿元,为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探索有效路径。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试点压缩认证时间80%,享惠企业达77家。知识产权保险试点覆盖3366件专利,保障金额超过33亿元。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累计新开账户2000多户。
  (三)强化系统集成改革,进一步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深耕优势产业,积聚开放动能。科技创新方面,加大对离岸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力度,4家英国机构在京落地;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9家试点单位已完成21项赋权工作。数字经济方面,升级北京大数据交易所交易平台,搭建全国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探索数据资产评估方法;成立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142家合作单位入驻;率先试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管理系统”;落地41万余个数字人民币冬奥场景,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1300余万个,交易金额超百亿元。生物医药方面,推动研发到临床应用加速突破,实施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大幅提升进口便利化;对临床试验用途的干细胞等人源化细胞入境检疫采用一关审批、多地开展临床试验的监管新模式。绿色金融方面,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加快构建碳配额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30亿元;成立国内首个绿色汽车金融中心。
  加大要素供给,优化开放环境。提高法治保障力度,北京金融法院、北京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等作用凸显。提升国际人才服务温度,发布40项对境外人员开放职业资格考试目录、110项“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在朝阳望京等8个区域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拓宽知识产权保障广度,率先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实现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和外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常驻代表机构零突破。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出台28项支持措施,开通3C免办便捷通道,推广口岸通关监管“免于到场查验”。
  (四)强化项目服务保障,进一步推动标志性成果落地
  自贸试验片区优质项目集聚。科技创新片区加快科技服务、生物与健康产业布局,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竣工交付,国际首个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科技创新平台、小米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项目落地。国际商务服务片区聚焦金融、航空、文化贸易等发力,推动ESG绿色产业创新中心、AEO高级认证孵化基地等项目落地,落户飞机发动机维修天马项目,引入里森画廊等20余家国际顶尖画廊。高端产业片区以生物医药、商务服务等为牵引,建成本市首个细胞治疗研发中试基地,北京细胞治疗集团正式投入运营,全国首个全产业链视听产业园、波士顿咨询(北京)等接连落地。
  综合保税区建设提质扩容。天竺综保区二期围网通过现场验收,实现全域封关运行。推动大兴机场综保区与口岸功能区一体化发展,实现货物进出口总值约2015万美元,极大提升京冀区域内货物运输效率。中关村综保区申报工作进入部委审核阶段。亦庄综保区新址可研报告初步编制完成。中德产业园构建“管委会+运营管理团队+国际化机构”组织机制。中日产业园落地RCEP国际商事服务中心、“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国际创新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
  (五)强化“五子”深度联动,进一步为首都开放赋能
  发挥“两区”先行先试机制和政策优势,为“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赋能添力。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国际科技组织落地,以开放合作激活人才、资本、知识产权等核心要素。与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相互借力,加快推进数字贸易港建设,破解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等痛点堵点。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以协同开放促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出三地自贸试验区三批153项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建立区域人才资质互认、双向聘任等制度。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受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两区”建设以来推出一批首创性突破性政策,为实现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国务院批复方案中尚有9项涉及国家事权、协调难度大、含金量高的任务没有落地,需继续加大争取力度。已突破政策仍需进一步释放效力,推动案例成果转化从“首个”“首批”到覆盖更广泛市场主体转变,持续加大经验案例挖掘归集力度,争取更多“北京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二是系统集成改革需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全环节改革方案陆续推出,还需要抓紧任务落实,并根据企业关心关注问题,持续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改革方案迭代升级。部分领域“政策会诊”还需加快推进,形成更多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手段,确保达到“打通一点、串连一线、形成一片”的成效。
  三是宣传解读工作仍需持续发力。“两区”建设以来,通过优化“开放北京”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建设“两区”展示会客厅、组织企业走进园区等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宣传解读。但调研中发现一些市场主体虽知晓“两区”,可对“两区”政策缺乏了解,还需进一步创新宣传推介手段,提高政策解读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助力广大企业用足用好“两区”政策。
  四是重点园区的开放承载力还需增强。自贸试验区三片区七组团差异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园区制度创新框架基本搭建,落地了一批高质量项目。但仍需进一步增强对大项目、外资项目的吸引力,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政策集成,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增量项目引进,挖掘存量项目再投资潜力,形成“制度创新+项目集聚”优势,构建更有竞争力、辨识度的重点园区体系。
  五是人才培养建设还需继续深化。“两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愈发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但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需不断提升,要进一步拓宽引才用才渠道,广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打造国际化高端智库和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充分调动开放创新积极性,持续为本市高水平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服贸会贺信精神,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战略性制度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优势领域政策集成,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贡献“北京经验”。
  一是谋划战略性制度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政策高地。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和首都发展定位,持续开展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开放体制机制、重点产业开放发展等研究,形成“两区”梯度制度创新体系。抓紧推出“两区”建设方案2.0版,聚焦跨境投资和贸易、要素配置、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等方面,着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数字贸易港建设,促进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深化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等制度规则。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关键环节改革方案落地,力争形成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适应开放改革形势需要,持续做好政策迭代。围绕通用航空、国际寄递物流等组织开展政策会诊,着力突破一批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聚焦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国际生物经济创新策源地、国际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新高地、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等方向集成创新,系统谋划自贸试验区中长期发展板块。
  二是高水平推进园区建设,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发挥自贸组团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实施品牌塑造计划,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挖掘园区核心优势和动能,“一组团一对策”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园区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重点园区发展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三个一批四个一套”任务落地(三个一批:三年行动计划、体制机制改革、功能提升行动;四个一套:园区服务体系、招商推介体系、形象提升工程、园区评价体系)。加紧推动中关村综保区和亦庄综保区申报工作,持续提升综保区开放枢纽功能。高质量推进中德和中日产业园发展,吸引高水平项目、一流企业入驻。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体系,探索建立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资源共享机制。发挥服贸会、金融街论坛、中关村论坛等开放平台作用,加大项目挖掘及储备力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加大重点外资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吸引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重点项目,形成高质量外资在重点园区的集聚。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决定。优化完善“两区”建设成效评估指标,加强考核督办,充分调动各方开放创新积极性,确保各项改革开放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丰富完善“两区”统计监测指标,与国家统计监测体系相衔接,多维度呈现“两区”建设成效。探索以项目管理方式推动集成式创新,全面提升制度创新质量。积极开展案例归集和经验挖掘,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成果。创新政策解读方式,推出政策导航平台,便利市场主体用好政策。持续打造“两区”沙龙和“云推介”等品牌活动,提升“两区”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北京博锐开放政策研究院运行,激发改革创新主动性。
  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稳步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处理好扩大开放与发展安全的关系。健全开放型经济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完善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做好国际形势监测研判,结合金融、数字经济、生物安全等领域特征,做好政策制定、落地过程中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为开放提供安全保障。引导对外投资合作平稳有序发展,完善企业境外安全和权益保护联动工作机制,提高企业“走出去”风险防范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