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2年 第1号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2年1月8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北京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京朴

大会主席团:

  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主要内容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本次大会审议的相关意见,审查了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1年,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计划主要指标任务基本完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财政经济委员会同时指出,计划执行过程中反映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增强,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需提升,民生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十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了中央“六稳”“六保”要求,聚焦“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体现了新时期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总的来看,2022年计划草案指标安排实事求是、任务措施明确具体,是积极稳妥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本次大会批准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及《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计划执行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为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本市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增强内生动力和城市活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动中关村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完善对重大发明、理论创新、颠覆性技术的激励机制,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前瞻性研究和储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产业集群。加强“两区”建设的制度创新,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有效对接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着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场景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赋能,催生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产业、新模式。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发挥首都科技和文化优势,突出国际化、数字化、特色化,加快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落地落实落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增强企业对改革的获得感。

  (二)深化精治共治法治,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按照减量发展要求,探索城市更新模式,实现土地等存量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完善韧性城市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韧性城市建设年度行动计划。有效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做好重大风险隐患排查,加强水、电、气、热供应的应急保障。全面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从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加快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持续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优化交通设施布局,畅通主动脉,疏通微循环,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效率。巩固污染防治的攻坚成果,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抓紧出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加快制定生态涵养区适宜产业的发展政策和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补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三)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加快研究制定本市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多渠道促进农民和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受疫情和政策影响行业的就业援助,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引导,完善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着力抓好校内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得下来、教育质量提得上去、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严格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进“三孩”政策落地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护理院、康复院和安宁疗护院的规划建设,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本地自给能力,切实做到保供稳价。

  以上报告,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