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情况。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成效
大运河横跨8省市,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在首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印发了《决定》,将京津冀三省市协同保护大运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更好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提供了法治保障。《决定》实施以来,在市人大高度关注和大力指导下,市发展改革委、市文物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立足本职,与天津市、河北省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工作过程中,坚持“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协同机制。京津冀三地形成“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纳入重要专项工作,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文旅开发共建等领域加强协作,共同破解跨区域、跨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注重规划引领。全面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相关要求,2019年,本市编制出台《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2035年的分阶段工作目标,以及展望到2050年的远景目标,提前做好谋篇布局。2021年,率先印发实施《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进一步细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任务。
三是注重系统部署。按照全领域、全流域的思路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内涵挖掘、生态环境治理、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覆盖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和通州等沿线7个区。各区、各部门形成合力,每年有思路、有机会、有目标、有项目,共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四是注重狠抓落实。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行动计划、年度有折子工程的实施体系,建立月度有进展、季度有盘点、年度有总结的进度报送和督查考核机制,扎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实施。
五是注重改革创新。围绕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在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完善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和经验做法。
经过7年的持续发力,大运河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基本形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万寿寺腾退保护修缮、八里桥腾退保护、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5A级创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游船通航、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正在从建设为主进入到更加注重文化内涵挖掘的新阶段。主要成效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协同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遗产高质量保护、创造性转化。会同天津、河北共建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建立三地文物创新科研合作工作机制。攻坚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大运河源头重现“九龙漱玉”历史景观,同步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目前公园一期已建成开园,与昌平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大型运河文化展示区。按照“边考古、边发掘、边展示、边共享”的理念,规划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并配套建设博物馆,目前公园一期已建设完成。落实国家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同机制,协同推进大运河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联动大运河沿线8省市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联展,组织三地非遗传承人技艺研修,扎实做好大运河北京段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分类保护和精细化管理。持续完善大运河遗产基础数据库,加强遗产预防性保护与监测的科技支撑,加大对水源、水闸、桥梁、码头、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各类遗产的保护、修缮力度。
二是协同推进河道水系的治理管护和水资源集约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沿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综合治理,改善大运河水系资源条件。按照水利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方案,统筹实施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近两年对大运河北京段河道先后补水5亿立方米,保障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顺利通航,持续推动地表地下协同修复、河流生态同步复苏。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运河沿线地下水平均埋深较2020年末回升218米,朝阳、通州超采区面积较2019年缩小607平方公里,减少52%。加强大运河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圆满完成,改造及新建滨水绿道50余公里,设置游憩广场及亲水平台20余处。实施萧太后河(朝阳段)综合治理及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建设项目,高标准建成马家湾湿地公园,新增水域26万平方米,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蕴深”的治河示范。
三是协同加强大运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全过程,充分发挥大运河生态资源优势,塑造文化生态空间。将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作的重点任务,积极支持河北省制定与北京、天津对标的水污染物指标排放限值,实现大运河京津冀段污水处理标准协同。加强大运河沿线水环境执法监督,查处超标排放、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行为。溯源实施北运河干流及支流截污治污,开展“清管行动”,有效减少初期降雨污染物入河。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北运河(通州段)、萧太后河(朝阳段)等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开放什刹海西海、马家洼等一批湿地公园,塑造高品质生态空间。自2017年起,对大运河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沿线水质持续改善,全线基本实现无Ⅴ类和劣Ⅴ类河段,实现大运河主要河流稳定达到或好于水功能区要求。
四是协同推动文旅资源优化整合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运河对沿线辐射带动作用,拓展沿线休闲旅游空间,培育大运河旅游精品。推进与武清、廊坊策划开发北运河水上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通州区、香河县运输部门签署《京冀北运河水上交通运输协同管理协议》,明确两地大运河执法联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安全共管合作内容。成功创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国家5A级景区,有机整合北运河沿岸“三庙一塔”、运河公园、西海子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彰显大运河生态和文化价值。建成开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和北京城市图书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截至2024年10月底,三大文化设施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加快推动台湖演艺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小镇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已注册企业52家。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成亮相,建成约80万平方米的滨河公园,实现18公里滨水绿道全面贯通,亮马河夜游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五是协同多维度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文化内涵。将历史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会同沿线8省市历经6年时间,联合编纂完成《大运河文化辞典》(全卷),2024年6月正式出版发布,助力形成阐释中国大运河的话语体系。策划推出全门类运河文艺精品,打造漫游大运河享趣京津冀等8条文旅线路,图书“漕运三部曲”、戏曲《大运河》、美术画卷《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影视作品《京杭大运河》、舞蹈作品《镇水神兽》以及“运河有戏演艺周”“书香运河讲堂”等大运河主题作品百花齐放,实现“一条河了解中华文化精华”。举办京杭对话、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京津冀运河文化展、“通武廊”文化旅游交流季等文化活动,开创以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合作新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来不懈努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但与首善之区、率先示范的标准、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大运河文化影响力还需持续提升。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仍不充分,以大运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文艺展演还不够多、影响还不够深,难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共鸣。运河文化公众参与度不高,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宣传方式不够丰富,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多种手段拓宽宣传广度和深度。
二是大运河文化发展活力还需持续激活。运河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效率仍然不高,通过挖掘资源价值提升盈利能力的机制和动力不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文化发展的机制还不健全。文旅资源策划缺乏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主体,文旅产品吸引力不强、创意不足,文旅项目投入回报率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大运河协同发展水平还需持续增进。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三地之间在共同打造运河品牌、讲好运河故事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在航道建设、水上交通共治共管、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还存在标准不一、进度不同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落实《决定》,与天津市、河北省共同发力,持续提升大运河整体文化和生态品质,使大运河成为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杆工程。
一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多措并举开展遗产保护,加快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等工程,生动展现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重现大运河千年神韵,彰显大运河文化魅力。
二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管护工程,提升运河沿岸生态环境品质。持续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运河水质,加快推进通惠河(通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实施庆丰公园升级改造,整体打造水城共生、人水亲和的大运河生态文化景观长廊。
三是发挥大运河辐射带动作用,激发运河沿线发展活力。围绕美丽运河、魅力运河,擦亮大运河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整体构建大运河文旅休闲带。依托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大运河旅游精品。高水平运营好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集中展示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成果。
四是加强文化宣传推广和传播,讲好运河故事。聚焦大运河沿线标志性地段,开展健步走、游园会等大运河文体活动,让大运河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依托大运河沿岸产业和绿色空间,积极引进承接国际交流活动、特色展览以及节日赛事等,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
五是强化协同联动,创新区域交流协作机制。以大运河为纽带,在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发展、河流水系共治等方面加强京津冀以及沿线区域交流合作。合作办好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拓展沿线省市文化交流广度和深度,共同书写好大运河文化新篇章。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