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人大资料 > 人大常委会公报 >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公报2024年 第6号

关于北京市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安排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24年12月30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穆鹏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北京市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的安排情况。

  一、总体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近年来,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以重要民生实事为抓手,采取更多惠民生、增福祉、暖民心的举措,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2024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征集编制和落地实施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带队实地检查实事项目完成情况。今年以来,市政府继续将实事项目列为督查重点,聚焦落实质量和效果,全力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截至目前,2024年34项实事项目中,新增3岁以下普惠幼儿托位等31项已完成;深化“一微克”行动正在持续推进,预计能完成年度目标;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小区(村)等2项创建示范和评比表彰类任务,根据中央和市委有关为基层减负规定要求已暂停开展。经对近两年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开展评估和问卷调查,总体落实情况较好,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市民满意度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在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征集编制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对标对表、上下贯通,突出政治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梳理分析国家民生政策要求,细致研究本市民生领域市领导批示、调研、会议等内容,确保充分体现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问需于民,突出人民性。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向群众广泛征集线索,对全市城乡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群众反映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充分体现民意。三是坚持改革理念、时代特征,突出创新性。深入研究“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情况,注重与“十四五”规划收官衔接,做好与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对接,借鉴上海等城市做法,主动谋划更能体现首都发展新阶段、顺应市民群众新期待的实事。四是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突出精准性。着眼群众满意度,对实事项目效果开展年度体检,既延续实施一批群众认可支持的既有项目,又精准谋划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新增项目,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五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可行性。强化成本效益理念,让有限财力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经测算,2025年实事项目共涉及市级财政投入约112.71亿元,区级配套资金约125.76亿元,市级固定资产投资约49亿元。

  特别是在实事项目编制过程中,在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线上征求了753名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其中78位市人大代表提出178条具体建议;通过专题座谈会形式,邀请8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参加,征求对实事项目具体内容的意见建议。对于人大代表的相关建议,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吸纳。截至目前,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已先后经第85次市政府党组会议、第9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第142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二、重要民生实事项目的主要内容

  围绕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社会关切,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我们征集编制了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共11个方面、34项。其中,延续的内容占比55%,新增的内容占比45%。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幼有所育方面(1项)。主要包括:通过幼儿园办托、专业机构托育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等服务。

  二是学有所教方面(1项)。主要包括: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万个。

  三是老有所养方面(2项)。主要包括:

  1.新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50个;新建农村邻里互助服务点200个。

  2.优化调整养老助餐点布局;新建养老家庭床位2000张;推进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四是病有所医方面(4项)。主要包括:

  1.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脑健康体检等服务;为2025年新入学的初一在校女生免费自愿接种HPV疫苗。

  2.新建5个更加紧密的城市医联体,区级覆盖率达到50%;村卫生室与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一体化管理率达到70%以上;支持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新建200个中医特色诊区。

  3.市属医院全量门诊预约号源提前2周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三级公立医院实现50%门诊预约号源提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开展门诊产前检查费用医保实时结算。

  4.实现150个急救工作站与110家接诊医院的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救治信息共享。

  五是住有所居方面(4项)。主要包括:

  1.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间)。

  2.启动20万平方米危旧楼房改造(简易楼腾退)任务;推进50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3.完成2.6万台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

  4.完成具备条件的1500户农村住户清洁取暖改造。

  六是劳有所得方面(1项)。主要包括:归集发布不少于1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促进3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强化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

  七是弱有所扶方面(1项)。主要包括: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2000个;为2000名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康复训练;改造提升300个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

  八是便利性方面(8项)。主要包括:

  1.实现轨道交通17号线(工人体育场站-十里河站)、6号线南延,力争实现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具备初期运营条件。

  2.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达到90%;优化30条通学公交线路;优化朝阳站、丰台站南交通枢纽接驳功能和通行流线。

  3.新增停车位2万个;新增错时共享停车位1万个;新建1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强非机动车停放治理。

  4.实施东四环主路等维修工程;打通20条“断头路”;对17座重点桥系桥下空间进行提升;启动3座医院周边过街天桥增设电梯改造。

  5.新建150条、调整200条信号灯绿波带,优化100处重点路口信号配时;推进30项市级疏堵工程。

  6.推动家政服务企业与100个社区对接入驻。

  7.推出新一批“高效办成一件事”;新增200项服务事项在“京通”移动端办理。

  8.新增20项以上京津冀区域互认资质资格统一规范办理或“亮证即办”。

  九是宜居性方面(6项)。主要包括:

  1.实施20项市级环境品质提升项目;推进110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规范治理城市家具;完成3座垃圾分拣中心设施建设,优化提升1000个居住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向市民群众扩大开放亲水空间;实施绿隔地区郊野公园提升10个;新增绿道(含森林步道)1000公里。

  3.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建成无界公园20个等。

  4.完成15处积水点治理;实施50处城乡供水提升工程等。

  5.启动2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80个提升村建设工作等。

  6.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集中的13个“每月一题”开展专项治理;对12345物业类投诉量前100名小区开展专项治理。

  十是多样性方面(3项)。主要包括:

  1.开展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举办各类演艺活动4万场;推出100条“漫步北京”主题游线路等。

  2.继续办好高水平体育精品赛事,举办群众广泛参与的赛事活动200项;改扩建4个体育公园;新建或更新60处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

  3.鼓励文旅场所完善配套餐饮等服务,推动市属文保单位加强文物保养维护和环境整治,推进市属公园便民设施改造升级。

  十一是安全性方面(3项)。主要包括:

  1.完成1000公里老旧管线改造等。

  2.建成城市消防站10座;完成400个老旧高层住宅安装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智能阻止器。

  3.以学生餐等为重点,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实现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药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三、下一步工作

  根据此次市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将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安排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比对,确保任务目标一致,市“两会”后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并向社会公布,严格预算管理并纳入市政府专项督查,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适时邀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检查实事项目落实情况。同时,聚焦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切实落地见效,让群众早受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效果,注意听取意见建议,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确保经得起群众检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好财政资金,用心办好每个项目;加强宣传引导,对社会关心的重大项目及时予以回应,讲好首都民生故事。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