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政局
市人大常委会:
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要求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研究制定《审议意见》处理方案。2021年以来,结合全市街道工作专班部署调整,强化专班工作机制,督促各单位履职尽责,压实各级各方责任,构建常态化、制度化抓街道工作的有力态势,持续推动《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贯彻落实,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现将《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意见》总体落实情况
一年来,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市政府以全面落实《审议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在增强“吹哨报到”工作效能、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提高综合执法工作水平、持续推动社区减负等方面下功夫,全市街道工作成效显著,大抓基层治理、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更加鲜明,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在服务保障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经受了考验,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肯定。
(一)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升综合管理效能。一是印发实施《北京市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规定》,围绕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综合管理职能,明确了6大职能板块、98项职责任务,进一步厘清条块职责边界,推进街道依法依规履职。二是开展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评估工作,研究制定街道“大部制”改革评价方案和评估指标,巩固提升街道“大部制”改革成果。三是研究制定《北京市乡镇职责规定》,建立健全乡镇党委政府职责清单,已通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拟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四是优化基层行政区划设置。落实《街道办事处设立标准》,稳妥推进地区办事处向街道办事处转制,通州区新设立5个街道,撤销2个地区办事处。丰台区撤销3个乡、2个地区办事处,新设立10个街道。五是推进协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北京市街道(乡镇)城市协管员规范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城市协管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对招聘录用、使用管理、薪酬待遇等进行规范,巩固协管员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二)持续推动赋权强能增效,全面增强基层综合执法能力。一是动态调整街乡镇综合执法清单。印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执法职权的决定》(京政发〔2021〕5号),取消了19项街乡镇人民政府单独或联合行使的行政执法职权,将原由城管执法部门行使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生活垃圾管理、物业管理、燃气管理、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18项行政处罚权、3项行政强制权下放至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并以其名义相对集中行使。二是全面提升综合执法水平。研究起草《关于加强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大市区职权下放部门对街道综合执法的培训、指导和支持力度,组织开展燃气执法、电力执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园林绿化、私挖管线等网络培训及现场专业执法培训,累计培训城管执法和基层综合执法人员2万人次,平均完训率98%以上。三是夯实基层综合执法基础保障。推进基层司法所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落实部分行政执法权下放实行综合执法加强司法所建设指导意见》,各区为司法所增加专项编制350余名,平均每个街乡增加1名。印发《街道乡镇行政执法协同协作规则(试行)》,不断推动基层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执法机制有序衔接。
(三)推动“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深化,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工作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的意见》,出台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实现“接诉即办”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市、区、街乡镇“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对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二是完善运行机制。制定《2021年“接诉即办”改革工作要点》,畅通电话、网络、媒体等“接诉”方式,构建受理的全渠道。按照咨询、建议、举报、投诉、需求等诉求类型,实行诉求分类处理。建立“接诉即办”职责目录,实施快速精准派单。推动诉求分级分类快速响应,实施限时办理。健全协同办理、统筹推动、督查督办联动、分级分类考评、诉求分析通报机制,强化闻风而动、快速响应的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加强集中整治。制定《2021年“接诉即办”“每月一题”推动解决重点民生诉求工作计划》《2021年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计划》等政策文件,建立“每月一题”机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12类27个高频民生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督办督导。各区、街道乡镇坚持把“接诉即办”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抓手,主动追加细化8934项民生项目实事,已完成8142项,完成率为91.1%。
(四)健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建共治合力。一是健全居民自治机制。积极探索居民自治载体路径,推进100个城乡社区议事厅和300个楼门院(村组)治理试点建设,指导修订居(村)民公约,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二是推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坚持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建成职工暖心驿站2.7万个,推动81万名团员常态化回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研究制定《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工作指引》,全市社区社会组织总数达5万家。253个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开展心理服务2200场,惠及57.8万名基层干部群众。建立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共有6853个社区村组建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各区新成立457个新就业群体街道乡镇联合工会组织,将4.3万名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纳入社区治理范畴,引导其成为流动的社情民意信息员、精神文明宣传员、城市管理监督员、服务群众网格员。
(五)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激发社区治理活力。一是开展社区减负。严格落实社区准入制度,2021年市级部门下派社区工作任务76项、涉及部门23家,较去年减少任务28项、下派部门减少11家。强化工作监督,在全市设立30个社区减负监测点,对170余个社区开展减负工作督导。开展社区填报信息系统自查清理,防止社区填表报数反弹回潮。二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北京市社区治理信息化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一库两平台”(社区智慧化大数据库、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和社区互动交流平台)建设。三是推动社区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研究制定《关于社区克服“机关化”倾向 提升联系服务群众能力的若干举措》和《关于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工作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完成100个社区开放式综合服务活动空间试点建设,推动社区工作下沉小区、楼门院栋,进一步增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四是调整优化超大社区规模。落实《北京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标准》,完成81个5000户以上的超大规模社区调整,积极稳妥推进3000户以上大型社区规模调整,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五是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村)政务服务规范化水平的通知》,加强社区村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490个社区(村)级政务服务样板,大力推广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2021年,全市贯彻落实《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取得积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破解:一是条块协同推进的合力还不够,有的街道统筹整合资源能力还不强,与大院单位的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二是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有待提高,部分街道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融合还不够,市区两级职权下放的部门对基层的支持指导监督机制不完善。如,在综合行政执法力量资源上没有实现“人财物”的全部下沉。在人员招录上,虽然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在街道,但人员仍由区城管执法局统一招录,街道在岗位设置、招录条件和面试过程中发言权不够;三是基层减负增效有待提升,一些街道反映,虽然有了职责清单,但有的上级部门还存在布置清单外事项的情况,也缺乏人员、资金支持和业务指导。社区反复填报表格现象时有发生,各部门延伸到社区信息化系统有待整合。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导向,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水平,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推动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区级城管执法部门管理体制调整,健全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对下放职权履行工作的指导、培训、支持、协调和监督,推动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基层综合执法新格局。
二是突出共建共治,着力打造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加强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持续做实党建协调委员会、“双报到”、大院单位沟通协调等工作机制,深化党建带群建工作,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全面深化垃圾分类发动,着力构建社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推动固化居民分类习惯。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深化物业管理“三率”,提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履职能力,促进其更好作用发挥。
三是强化主动治理,集中攻坚基层治理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深入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健全接、派、办、评全周期管理机制,提高接诉即办工作效率。落实《关于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指导意见》,固化“每月一题”、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的实践经验,围绕市民“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集中攻坚高频民生问题和重点区域治理难题。
四是坚持科技赋能,推动基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运用信息技术为基层减负增效。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一库两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围绕城市治理的重点难点,整合共享数据、赋能基层应用,形成多级数据汇聚和动态优化机制,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