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2期 > 特别关注

持之以恒推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审议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情况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共有11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4位列席代表提出了意见建议。

  处理好阶段性推进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王俊成委员建议,在细致分析现状和前瞻性研判的基础上,对照较高的标准、规范和先进经验,按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出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处理好阶段性推进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动院前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黄一品代表建议,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完善院前急救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正在编制的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中,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多措并举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闫傲霜副主任建议,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在一线人员反映强烈的编制、岗位和薪酬管理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让急救岗位人员“招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马林委员认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短缺问题长期存在,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造成急救站点和车辆设备闲置,影响急救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从体制机制、组织管理上来统筹考虑,将急救岗位作为医生必须锻炼的岗位来设计。陈永委员认为,要利用好北京丰富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加强政策激励和保障,让更多的医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工作。马辛委员建议,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将院前医疗急救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张晓艳代表建议,应当结合院前医疗急救岗位职业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收入偏低客观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增强急救岗位吸引力。

  持续提升急救服务质量和效能。许传玺委员提出,急救呼叫满足率、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与规划确定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压力依然较大。建议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为百姓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黄一品代表建议,在服务质量和监督管理上切切实实下功夫,完善服务标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优化服务流程,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刘均娥代表建议,应当更好地发挥急救分级分诊等制度的作用,按照疾病轻重缓急开展救治,提高急救资源使用效率。李静委员建议,结合急救实际需求,增强急救车的搬抬能力、合理配置担架工。

  切实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李志刚委员提出,市民群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比较低,建议将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各类职业培训体系。王红、许传玺委员建议,针对公众不会用、不敢用急救设备的问题,要加强社会急救培训,切实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适时启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修订工作,解除公众实施紧急救助的后顾之忧。聂大华委员、杨燕秋代表建议,加强志愿者急救持证培训,更好发挥志愿者作用。

  引导非急救转运服务规范发展。崔新建委员建议,根据非急救服务的特性,解决好非急救服务的规范化和市场化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的非急救服务。黄一品代表提出,要抓紧制定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对参与主体的服务质量及收费进行监督检查,防止恶性竞争,引导非急救转运服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