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2期 > 特别关注

坚持依法护侨 不断推进侨务法治建设——对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开展执法检查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监督与支持相统一,抓住归侨侨眷普遍关注难点问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根”“魂”“梦”的重要论述和侨务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查什么”——对照法规条款,细致梳理检查内容

  执法检查组对照法规29条条款进行研究,梳理出四个方面检查内容。一是市和区政府在重视和加强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工作情况,以及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的情况。二是归侨侨眷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保护情况。三是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方面的有关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措施制定及制度完善方面的情况。四是各级侨联发挥组织作用,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的情况。

  “怎么查”——精心组织,上下联动,检查范围覆盖面广

  8月7日,执法检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了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颖津担任组长,30位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检查组,采取市区两级人大联动,以及自查与检查相结合方式开展工作,实现检查的全覆盖。

  归侨侨眷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执法检查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副主任李颖津分别赴西城区普天德胜科技园、石景山区北京侨梦苑、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等,实地考察诺亦腾科技、赛微电子、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晓羊教育、停简单、一维弦科技等侨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重点了解海外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服务、减税降费等方面政策落实情况。

  在执法检查中,分类别、分重点听取了归侨侨眷对实施侨务法办法的意见和建议。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侨胞之家、和平里医院侨胞之家,重点了解归侨侨眷就医、养老和子女入学入园方面情况。在朝阳区叶青大厦商务楼宇侨联,重点听取了侨资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政策问题。在执法检查中,还全面听取了市和区政府侨务工作部门、街乡落实法规情况汇报,对实施好法规提出要求。

  参加检查的委员和代表来自各个行业,在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办组织下,他们认真参加每一次调研座谈,积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执法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夯实基础,促进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法规的落实。

  “抓落实”——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依法护侨成效进一步显现

  检查组认为,2005年实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修订后,有力保障了广大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有力推动了侨务法治建设进程,有力激发了广大侨胞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情,为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提供了基本法治保障。

  一是“护侨惠侨”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备,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市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21项配套的政策性文件,通过设立“困侨基金”,实施“京侨雨露计划”“京侨空巢陪伴计划”,切实解决困侨实际问题。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开展“审批提速”“减政便民”等专项行动,方便侨胞办理涉侨行政事务。推动侨胞参政议政、离退休归侨临时生活补贴、归侨侨眷子女入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就医便利等工作开展,使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二是归侨侨眷权益保护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侨务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侨办通过建立侨务专项工作联席会制度,协调市级层面32家涉侨部门和组织共同开展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全市338个街乡(镇)已明确由党(工)委副书记分管侨务工作,做到为侨服务“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做”。全市224个各级侨联组织初步形成纵向贯穿市、区、街乡(镇)、社区,横向覆盖高校、医院、企业、社团组织等的立体侨联组织体系。成立7家涉侨事务法律服务站,开通7条义务法律咨询热线,为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专业服务。

  三是海内外侨胞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日益凸显。归侨侨眷积极参与首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务,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自身优势建言献策,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贯彻落实法规条款,创建“侨联双创联盟”,设立“中关村侨创园”,打造“北京侨梦苑”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了大量海外侨胞来京投资创新创业。在支持首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侨界人士积极捐款、捐物,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提建议”——进一步推动法规在本市全面、准确、有效实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侨法宣传,提高执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重视涉侨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明确本部门普法、用法义务,做好示范。充分利用“侨法宣传月”等集中宣传和媒体宣传平台,以编印政策指南,现场解答咨询,深度解读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涉侨法律法规和政策进涉侨工作重点社区、学校、医院,侨企,切实扩大涉侨法规政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认真研究当前世情、国情、市情和侨情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宣传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让海外侨胞熟悉、了解北京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建设各方面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投资创新创业。

  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切实提升为侨服务水平。市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制定可行的程序简化方案,要对归侨、侨眷反映的关于身份认定、高层次人才资格认定、子女入学等证明材料过于繁琐、程序过于复杂的具体问题加以认真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简化方案推动政策落地实施,确保政策落得下、用得上,为归侨侨眷提供便利、精准、高效的服务;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尽心竭力为侨界群众办理事务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大厅设立涉侨办事窗口,积极打造为侨服务平台。做好市区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市、区、街乡(镇)侨务工作部门侨情数据库,构造资源共享和工作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发挥侨联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归侨侨眷人数较多的企业、医院、学校侨联组织建设和活动,支持与街道侨联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归侨侨眷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坚持依法护侨,进一步完善涉侨法规政策体系。各涉侨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以全面发挥侨资侨智服务首都全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积极作用为目标,把归侨侨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梳理清楚。加大配套政策制订力度,推动形成维护侨益的政策保障体系;适时启动法规修订工作,对有效经验做法和配套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和提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抓住侨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持续有效的工作,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