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2期 > 特别关注

大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障体系建设——审议关于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工作暨“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长期护理保障体系”议案办理情况报告。7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3位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大家认为,本市在健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但仍然存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推进缓慢,养老政策知晓率低,养老服务队伍缺口大,社会资源调动不足,养老产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等问题,亟需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规划布局、城市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远影响,紧紧抓住有限的窗口期,以更高的站位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总结试点经验,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认为,要高标准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对本市失能评估标准、护理项目范围、服务经办流程等配套措施进行统筹,及时梳理总结评估,在2021年底前形成符合本市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研判未来失能失智失独和高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趋势,科学测算资金支出规模,建立可持续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抓紧研究制定覆盖全市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方案,并尽快在全市推开。杨燕秋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快长期护理险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陈永委员建议,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要上门宣传养老相关政策,根据居家老年人不同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项目以及相关产品。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认为,要从长远规划和制度建设上,完善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发展空间。落实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要求,借鉴医师、护师职业发展体系的制度设计,加强养老护理职业体系建设,畅通职业晋升渠道。总结海淀区养老护理职业发展体系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建立养老护理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按照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加快保健医师、康复师、失能等级评估师、技能培训师和养老服务职业规划师等职业集群建设,探索从疾病预防、慢病干预、失能康复到安宁疗护等多种职业延伸的发展机制。闫傲霜副主任、段淑珍代表建议,丰富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组成,调动社会力量和家庭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服务,加强对家庭成员进行基本养老技术培训,鼓励老年人以老助老、互相帮扶。此外,扩大养老服务队伍就业来源,增加养老服务人员招聘会、人才交流会场次和频次,到对口帮扶等地区开展长期定向招聘,组织供需对接。

  孙杰、李静、鲁为等委员建议,完善养老护理培训和岗位激励政策,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开办专门培训机构承接相关专业培训业务。制定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学校教学、远程教育、家庭照护者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护理技能提升,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切实提高养老护理职业队伍的素质,营造良好的从业氛围,改变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的现状,确保养老服务人员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同时政府要强化监管,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建立信用综合评分,逐渐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

  整合各方资源,力推养老产业发展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认为,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抓紧制定本市养老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快康复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院建设,打造居家、社区、机构全链条协同的医养联合体。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支持发展老年人用品用具租赁市场,继续深入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经验,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市特点的养老服务新业态。引导家庭和个人转变支出结构,平衡好当前和未来之间的财务需求,做好多种形式的养老储蓄,逐步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抓住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利用医疗健康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大健康高端产业片区政策,深化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同步共享和标准资质互认,推动三地养老产业向深层次发展。

  闫傲霜副主任建议,对养老项目要强化财政绩效评估,提升部门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社会评价效果,完善民生项目的预算执行考核体系,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刘均娥代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马曙光、聂大华委员建议,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和各项工作进展,形成政策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增强政策实施效果,提高市场投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