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代表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视代表工作,就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提出了11个方面35条具体措施,政治站位高、内容覆盖全、实践操作性强,全面提升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履职效能。今年5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把“健全代表联络机制,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密切常委会同代表、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为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释放改革创新效能,有效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相关制度贯彻落实,有必要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组织机制和履职平台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平台和网络平台,各地人大常委会也普遍出台了相关意见或办法。各地的探索和试点经验表明:作为代表联系群众的创新组织形式,代表联络站和代表之家对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为代表履职提供固定平台,有助于收集群众诉求,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对推进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深远意义。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地方各级人大已建成22.8万个代表联络站和代表之家。比如,北京市已制定加强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全市已建成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2157个。但总体来看,全国各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平台仍面临发展不平衡、机制运行不顺畅、群众知晓率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建议:在全国层面加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平台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制定加强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等代表履职阵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代表履职平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功能定位,将既有的代表小组活动、视察调研、履职报告等联系机制融入代表履职平台;加强代表联络站建设,在统计、梳理、整合已有的联络站基础上,将各级人大代表分组编入联络站;普遍设立选民接待日,代表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明确和规范组织原则、职责要求、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活动纪律,使代表履职平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习所”,社情民意与政策法规上传下达的“直通车”,逐步实现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代表履职阵地全覆盖。
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促进联系服务工作规范化
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应当是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以建章立制的方式推动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可以有效发挥机制建设对实践的规范引领作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和意愿成为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人大代表运用网络技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正在成为一个趋势。近年来,各地人大充分利用“互联网+”延伸代表履职工作触角,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集中民意增强实效。以北京为例,市人大常委会初步建成由议案建议管理、工作信息展示、文件资料查询等模块组成的履职系统,开发移动客户端方便代表网上联系、远程履职。但总体而言,各级人大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还处于数字政务的初级阶段,尚未建成高效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
建议:建设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网络平台,架设代表履职“网络直通车”,在与网民的对话交流中听取民声、收获民意、汇聚民智,借助信息科技手段,更加广泛地准确地收集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与诉求;探索“掌上履职”新模式,开发人大代表履职APP,建立代表联系群众民情微信群,架起代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充分利用履职服务平台,实现代表建议网上提交、网上交办、网上答复、网上反馈,提高建议处理效率。
加强履职管理和培训,不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互联网+”履职平台、乡镇人大主席团或街道人大工委等形式,探索出一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可行经验和切实做法。不过,还存在各地探索成效不平衡、机制运行不顺畅、代表发挥作用不充分等问题,这些既与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关,也与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有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仅需要工作热情,更需要人大代表持续更新履职所需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解社情民意的专业本领。
建议:提高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综合能力。通过宪法和法律知识培训、专题培训和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系统学习宪法、代表法等,将“为什么联系群众、怎样联系群众”作为重点内容,对代表如何开展服务活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撰写议案建议等进行专题培训;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等履职平台,方便人大代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完善协助代表提高建议质量的机制,组织代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问题开展考察调研,协助代表依法将群众关切变成意见建议。
完善建议督办机制,推动群众意见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代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关机关、组织应当认真研究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并自交办之日起三个月内答复。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自交办之日起六个月内答复。有关机关、组织在研究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过程中,应当与代表联系沟通,充分听取意见。”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加强代表建议督办是开展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议:加强代表建议督办力度,健全群众反映意见的受理和分类处理机制。完善代表建议交办协调工作机制,创新建议督办方式,进一步加大督办工作力度,提高建议办理质量;通过代表建议办理满意度测评、代表建议第三方评估,推进代表议案建议高质量办理;将群众意见处理与代表建议办理相结合,建立代表梳理反映、人大分类处理、政府分级办理等工作机制,使符合条件的群众意见有序进入代表建议办理程序;根据代表的行业特性和专业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调研;组织代表走访承办单位,推动相关建议得到落实或有效解决有关问题;开展优秀代表建议评选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建议的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监督机制
增强监督工作的刚性,确保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审议意见落到实处。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宪法法律规定的法定义务,但人大代表不认真履职如何监督?代表法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回答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接受监督。”
建议: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将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以制度化形式确立下来。试点推行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对履职内容和履职情况及时进行统计汇总、量化分析,作为履职考核、评先争优、连任连选的重要依据;定期更新代表信息系统,依托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完善代表履职档案登记制度,推进代表履职档案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代表述职评议和履职情况公开制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代表进行述职,接受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年检”;以适当方式向社会通报代表履职情况,推出一批为民代言、履职尽责的典型,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加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的保障机制
人大代表的兼职性决定了必须高度关注代表的履职服务和保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针对公共卫生法制完善,我参加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积极部署、妥善安排代表与相关科技企业专题座谈和实地调研,保障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专业性、深入性和有效性。
建议:加强组织协调,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配齐配强工作人员,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在完善思政课师生观摩常委会会议制度的同时,整合驻区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吸纳高校学生,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实务锻炼,建立人大工作志愿者队伍;加强经费保障,各级财政在按法律规定拨付代表活动经费的同时,也要拨出专款用于活动场所、办公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